劉彥華
幸福的形式有千千萬,但卻總離不開兩個字:健康。2020年9—10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幸福小康”進行了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0年度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為97.9分,比上年提升5.2分。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的依然是健康,71.7%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
《小康》雜志社自2011年開始對“幸福小康”水平進行測評,9年間,“中國幸福小康指數”一直在不斷提高,2011年首次測評結果為79.9分,轉年突破80分大關達80.1分,又經七年時間于2019年成功突破90分大關,今年不僅得分再創新高,其增幅還創下了該指數自發布以來的最高漲幅。
“中國幸福小康指數”測評涉及到身心狀況滿意度、家庭生活滿意度、社會關系滿意度、生活質量滿意度、社會環境滿意度等五方面。本年度,國人對這五大方面的滿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最高,為99.3分,比上年提高了4.5分;家庭生活滿意度次之,得分為98.8分,比上年提高3.9分;社會關系滿意度和身心狀況滿意度也有所進步,分別為98.1分和96.9分,比上年分別提高4.9分和5.6分;社會環境滿意度為96.2分,比上年提高7.1分,雖然得分最低,但進步最大。

2012年,《小康》雜志通過調查總結了“新時期國人十大幸福標準”,其中包含了身體健康、收入滿意、和家人在一起、得到愛、擁有個人住房、自我價值實現、吃到安全食品、人居環境優良、社會安全、有可信賴的朋友這十大標準。那么,在這一年中,國人對哪些感覺滿意呢?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度,公眾最滿意的是“身體健康”,其次是“和家人在一起”,再次是“收入”;對“自我價值實現”“有可信賴的朋友”“人居環境優良”“社會安全”評價一般,對“擁有個人住房”“吃到安全食品”“得到愛”不太滿意。
值得一提的是,“身體健康”已經連續八年最讓國人滿意。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一調查結果的出現,更顯珍貴。
這一點在招商信諾人壽美方股東信諾集團發布的全球疫情影響調查報告中亦有所體現。信諾集團曾于2020年2月、4月和6月三次委托Kantar(凱度)針對公眾的健康和幸福感進行全面調查研究,涵蓋身體、社交、家庭、財務及工作五大健康狀況,其中6月份的調研覆蓋11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對比疫情發生前和發展中的數據,旨在持續跟蹤和了解不同階段性下疫情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結果顯示,在11個受訪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總體健康指數僅次于阿聯酋,位居全球第二。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身體健康指數下降顯著,但得益于有效的防控和國內疫情的好轉,中國的身體健康指數各方面指標與2月份疫情發生前的指標基本持平,在11個受訪國家和地區中表現相當亮眼。
除了健康,還有哪些因素對國人的幸福感影響較大呢?

“2020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關系(70.2%)緊隨健康,位居“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第二名,收入(66.0%)位列第三,婚姻(48.3%)和社會保障(45.2%)位列第四和第五位,接下來才依次是社交(39.7%)、職業(37.0%)、住房(29.8%)、個人能力(21.4%)、環境(13.7%)。
在歷年的同題調查中,“健康”“家庭關系”“收入”一直都穩居前三,今年同樣沒有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的“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住房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小,2019年該選項位列“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單的第六名,本年度排名第八。排名的變動,背后是國人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2020年4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20中國居住小康指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度中國居住小康指數得分高達97.2分,比上一年度的90.2分提高了7.0分。近八成受訪者對目前的居住狀況感到滿意。
與之相對的,職業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力則在不斷提升,“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單中,職業2019年排名第九,2020年排名第七,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占比由去年的19.8%上升至37%,增加了17.2個百分點。超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能帶來幸福感。超半數受訪者抱怨“工作太累”,超三成受訪者因“干不喜歡的工作”而感到不幸福。

“2020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還顯示,影響國人職業幸福感十大因素分別是收入、個人發展空間、工作為自己帶來的社會聲望、個人能力的體現、個人興趣的實現、領導對自己的看法、職場人際關系、福利、職位高低以及單位實力。
按照慣例,“2020中國幸福小康指數”再度請受訪者從近30個職業中評選出了“國人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職業”。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自由職業者,其次是教師,再次是作家,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藝術工作者、政府官員、工程師、高管、普通公務員、農民、民營企業家。
9月15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視頻會。會議指出,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是新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重要體現,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應有之義,是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必要措施。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要著力挖掘幸福產業服務消費需求。
2016年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幸福產業理念,初步界定其主要包括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產業。四年時間過去了,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品質化、個性化、高端化,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蓬勃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游客60.1億人次,同比增長8.4%;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規模以上娛樂業和文化藝術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7%和8.0%;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規模以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營業收入較快增長,同比分別增長9.8%和9.7%。
不過,對于幸福產業,國人又是如何看的呢?“2020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結合自身狀況,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這五大幸福產業,31.1%的受訪者認為健康產業最重要,17.7%的受訪者認為養老產業最重要,12.4%的受訪者認為文化產業最重要,認為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最重要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9.5%和6.2%,另外還有23%的受訪者認為都重要,0.1%的受訪者認為都不重要。
目前最需要依靠政府力量來提升的幸福產業,40.3%的受訪者將票投給了養老產業,31.9%的受訪者認為是健康產業,6.5%的受訪者選擇了文化產業,投票給體育和旅游的受訪者占比較少,僅為4.1%和1.6%。另外還有15.4%的受訪者認為五大幸福產業“都需要”,0.2%的受訪者認為“都不需要”。
“老有所養”是黨的十九大傳遞的親民又溫暖的聲音,是社會幸福的直接體現,也是老齡化社會中每個家庭迫切的期待,是每位老人最樸素的愿望。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
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認為,我國當前正處于加速老齡化的關鍵時間節點,人口結構大轉折,老齡社會轉型戰略機遇期窗口開啟,“新一代”老齡群體的健康水平更好、退休收入更高、心理期待更多,他們的活動范圍已不局限于家庭之中,因此他們需要的是涉及領域更寬、涵蓋層面更多的全面適老化改造。為此,我們應該把握住新基建和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對舊的基礎設施做好包括居家適老化、社區適老化、交通適老化、商業適老化、公共設施適老化、信息交通適老化在內的全面適老化改造。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