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故事講述人 余靜大灣村第一書記
繞過池塘,沿著鄉間小路來到半山腰的兩間瓦房前,平地上擺放著十幾張小板凳。我對這個地方非常熟悉,這里就是當年總書記與村民交談的地方。
如今,當年被認定為貧困戶的戶主陳澤申已全家搬進了安置新村,住上了新的樓房,早已擺脫了“貧窮”的困擾。雨后的大灣村,遠山如黛,云霧繚繞。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幢幢小樓錯落有致,宛如一幅靜謐美好的田園山水畫。
曾經的國家貧困村,經過全村人民四年奮發圖強成就了現在的大灣村,不僅全民脫貧,而且正向國家級4A景區建設的目標努力,越來越多的游客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帶動了地方旅游產業,全村百姓大步奔向小康生活。
安徽金寨縣地處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2011年被確定為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這片貧瘠的土地曾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而大灣村更是身處大別山深處,曾經因交通閉塞、村民觀念陳舊落后,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大灣村曾是金寨縣71個重點貧困村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707人,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20%。
對于金寨縣尤其是大灣村而言,2016年4月24日是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在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寨縣大灣村考察,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那一天,我向總書記全面介紹了村里的情況,然后在我的陪同下,總書記到村民陳澤平家詳細察看住房和陳設,了解貧困原因、貧困程度等。總書記在陳澤申家的小院與村民促膝長談。陳家兄弟曾是大灣村有名的貧困戶。哥哥陳澤申,中年喪子,兒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獨自帶著小孫子,靠低保和幾畝薄田撐著一個家;弟弟陳澤平,前些年兒子因車禍離世,老伴右手殘疾,家中生活艱難。現如今,老哥倆都已光榮脫貧,住進了統一建設的安置房里,每戶都分到了將近60平方的新房子。“我們現在真正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總書記帶來的好政策,我們享受了黨的好政策。”老哥倆這樣說道。
今年71歲的陳澤申現在可以在家門口的茶廠接待前來體驗炒茶的游客了。三年前,陳澤申家里3畝茶地轉給了企業,自己也成了廠里的員工。“一個月2600元固定工資,炒茶季節工資另算。”陳澤申說,自己都沒有想到有這等好事。
2016年年底,大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建成,陳澤申和村里其他8戶貧困戶一起,告別了幾十年的“板夾泥”房,搬進了敞亮的新樓房。陳澤申掰著手指頭說,搬遷時,貧困人口、老房退出等各種補助,共計18萬元,除去12萬元購房費用,陳澤申不僅一分沒掏,還“凈賺”了6萬塊。
總書記提出,貧困戶要真正地享受到當地好的政策,達到“兩不愁,三保障”。三保障是住房安全有保障、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 現在金寨縣提出“四保障”,最后一保就是用電用水有保障。我們現在用電用水基本上很正常的,所以基本上我們金山縣今年是全部摘帽。現在,在住房、交通這方面,家家戶戶通的都是水泥路,從前下雨出去,兩腳沾滿泥巴,現在是下雨出門不沾泥。
這幾年時間里,大灣村的扶貧工作緊扣“精準”二字,下足了功夫。
易地搬遷、光伏入股、教育資助、醫療保障、政府兜底等幫扶措施,貧困戶戶均扶持措施7個以上。全村開發公益性崗位92個,具備條件的貧困戶實現“一戶一崗”,戶均年增收6000元。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焐熱了全村人的心。可以看到,如今的大灣村,不僅村容村貌變美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大灣村十里漂流售票廣場,總有一輛輛大巴滿載著乘客魚貫而下,他們都是遠道而來體驗漂流、享受刺激的年輕人。這條被當地村民叫做白水河,也被稱為橋邊河的河流貫穿整個村。村委研究后決定大灣村以旅游業為導向引進十里漂流項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跟企業合作開發漂流項目。得到領導的支持后,大灣村率先啟動。兩年前,大灣村引入社會資本,建造了大灣村漂流的基礎設施。今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灣村漂流正式開漂。優良的自然環境、180米的水流落差,讓大灣村很快在漂流界打出了名氣。
“漂流節漂流開始啟動以來的兩三個月里,整個反響還是很好的,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之前我自己也很害怕,但是我說自己村里面的漂流自己害怕不行,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自己試了一次,確實很刺激。”
在和漂流項目負責人交流的過程中,負責人說,人才振興觀念一定要更新,農村出去打工的人,從事的很多都是體力勞動,現在有企業入駐,這些村民很快都會回來,因為他在外地掙的多,他花的也多。但是回到本地以后,在家門口安心掙錢,沒有房租等多余開支,還能把家里面老的少的都能照顧到。通過這次疫情發現,有很多人失業,很多的工廠也倒閉了,實際在外面務工的這一群人現在都很著急,特別想回來看有什么自己可以做的,可以有收入。我非常同意負責人的觀點。

倍感欣慰 余靜非常欣慰地看到,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來大灣村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了,大灣村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村”。
非常欣慰地看到,近年來,大灣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底蘊和鄉村文化等優勢,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來大灣村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了,大灣村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村”,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
與此同時,大灣村還引進企業開發“大灣民宿”,年實現村集體收入7萬多元。大灣村漂流項目運營成熟后,預計每年還可以帶來百萬元的集體收入。絡繹不絕的客人促使村里相繼開了30余家農家樂。要知道,近些年村里出去打工的越來越少了,因為他們發現,在家門口也一樣能掙到錢。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應該說沒有任何問題。從去年開始,大灣村就開始研究脫貧攻堅之后如何穩定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無縫對接鄉村振興。穩定脫貧成效需要通過鄉村振興來進行。鄉村振興第一就是產業興旺,對于大灣村而言,做好旅游設施的配套服務,將大灣村成功創建為4A景區是下一個重要目標。
現在,大灣村里的特色種植、養殖初具規模,鄉村旅游熱火朝天,電商扶貧成效初顯。從“輸血”到“造血”,大灣村“造血”功能日益強勁。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8.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36元。現在,大灣村村民真正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家的收入高了,日子美了,群眾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增強。看到這一切,我的心里感到十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