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任何人都有感染流感的風險,相比較而言,嬰幼兒、老人、孕婦以及慢性基礎疾病患者感染風險更大。所以,北京等地2007年起就對60歲以上老人及在校中小學生實施流感疫苗免費接種。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高發期。近日,北京、浙江、甘肅等全國多個地區均已開展流感疫苗接種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的《全國流感防控方案》(2020版)提出,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的防控流感的有效手段。這也是我國連續第三年發布全國流感防控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民眾提高了對健康的認知,并加強了防護意識。過去流感疫苗接種率每年在2%至3%,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副院長馮錄召表示,今年預計接種率會達到4%,但這對整個人群的保護而言仍不充分。從科普角度分析,流感疫苗接種率低與大眾將“流感”與普通感冒混為一談、認為沒有接種疫苗的必要性有關,而今年公眾接種流感疫苗意愿的大幅度提升又導致疫苗供不應求的狀況,部分地區“流感疫苗‘一針難求,黃牛加價近3倍兜售”。
因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每次暴發的流感病毒可能亞型都存在差異,流感疫苗都是醫藥企業根據預測提前制造,導致無法大規模生產。這是疫苗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盡管疫苗生產企業近期已經開足馬力生產,但仍無法應對公眾對疫苗需求量的陡增,加之流感季到來之前的9、10月份被認為是流感疫苗最佳接種時機,公眾想在此之前接種,更加劇了疫苗的供應一時間跟不上需求。
預防大于治療,就促進健康、降低個人醫療負擔和減少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來看,公眾接種流感疫苗意愿的提升大有裨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中建議,在新冠疫苗通過安全驗證正式上市之前,公眾可以及時接種流感疫苗。一方面,流感與新冠肺炎癥狀類似,接種后有利于辨識;另一方面,如果同時出現新冠肺炎和流感,會對醫療資源形成很大的挑戰和壓力。因此,流感疫苗接種對保護個人健康和減輕醫療衛生系統的負擔都至關重要。就個人而言,接種流感疫苗有助于減緩新冠疫情以來的心理壓力,至少為流感季有可能發生的“雙流行”增加一道防線。
但是,由于疫苗特性或受種者個體差異等因素,疫苗的保護率并非100%,所以,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日常預防措施和季節性生活方式防護對阻止流感和其他病毒傳播尤為重要。《全國流感防控方案》(2020版)突出強調了“社會疫苗”的作用,比如要堅持一米線、保持手衛生、規范佩戴口罩、強調咳嗽禮儀、減少公共場所的聚集,等等。這些“社會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用顯著,亦可以作為“通用疫苗”防控流感等秋冬季傳染性疾病。
無論如何,流感涉及整個防疫體系,包括法律法規制度、疫苗技術和市場、公眾意識等等。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肯定公眾接種意愿的同時,還需進一步正確引導,幫助公眾克服從眾和恐懼心理;市場方面,考慮地區間疫苗調配平衡,亟須規范,杜絕“黃牛”的交易空間,提高社會公信力;從公眾的角度,避免“疫苗焦慮”情緒,做到日常防護,發揮“社會疫苗”作用,提高對流感的理性認識。流感并非新生事物,今年我國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在應對流感方面更有經驗和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地區宣布為高風險人群免費、分時段接種流感疫苗,相信“約打流感疫苗堪比春運搶票,一針難求”的局面將有序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