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英 周文琴 曹波 劉淑紅 鄭桂琴
[摘要]目的 探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對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精神狀態、社交技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接受相同的藥物及其他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給予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社交技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 兩組干預后陽性和陰性癥狀(PANSS)評分低于干預前,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SSPI)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SSP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量表(SF-36)各維度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SF-36評分各維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其社會技能及生活質量,加速患者的康復,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自我角色認同護理;精神狀態;社交技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74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9(a)-00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elf-role recognition nursing on mental status, social skill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Eighty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psychiatry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subjec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drugs and other symptomatic treatments.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elf-role recognition nursing.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status, social skill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while the 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 (SSPI)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befor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ANS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SSPI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in 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 of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F-36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elf-recognition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ental state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mprove their social skills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It has high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Self-role recognition nursing; Mental status; Social skill; Quality of life
精神分裂癥好發于青壯年,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認為此類疾病的發生多與神經系統缺陷、遺傳和不良的社會心理狀態等密切相關[1]。精神分裂癥的病程長,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該疾病也是我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和臨床普遍關注的熱點[2]。童捷等[3]研究發現,許多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社會歧視、疾病預后差等原因,常常出現自卑、抑郁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導致患者社交功能受損,生活質量下降。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多項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復雜疾病,多由患者個體對社會環境產生障礙所致[4-5]。因此,強化患者自我角色認同,提高其社會屬性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轉歸顯得十分重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精神分裂癥存在性別差異,與男性相比,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起病較晚,轉歸更佳[6]。為探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態、社交技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選取了80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42~52歲,平均(48.36±2.25)歲;病程3.0~8.0年,平均(5.65±2.17)年;病情嚴重程度[7]:一級殘疾5例,二級殘疾7例,三級殘疾10例,四級殘疾18例;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1例,高中21例;對照組年齡41~50歲,平均(47.96±2.27)歲;病程2.5~8.0年,平均(5.45±2.68)歲;病情嚴重程度[7]:一級殘疾3例,二級殘疾6例,三級殘疾15例,四級殘疾16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13例,高中22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8];②可正常交流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腎功能不全者;②過敏體質或存在藥物禁忌者;③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相同的藥物及其他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給予給予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常規護理:(1)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2)遵醫囑指導患者服藥、飲食護理;(3)定期為患者進行康復鍛煉;(4)心理護理等。自我角色認同護理的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由責任醫生和護士分別對患者、家屬進行訪談,再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評估患者的自我角色認同,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2)向患者詳細講解角色認同的概念,幫助患者樹立自我角色認同觀念。(3)根據不同的角色認同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①家庭角色。由患者家屬提供家庭成員照片、視頻和患者熟悉的生活用品,鼓勵患者通過辨認家庭成員,與家庭成員進行交流,幫助患者重溫家庭角色。②成就性角色。家屬提供患者既往獲得的獎狀、證書,為患者進行詳細講解,重復朗讀其內容,幫助患者重溫榮譽感。③職業性角色。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讓患者感受到自身角色的魅力,逐漸認同自我角色。④興趣愛好角色。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給予對應的角色模擬體驗,促進自我角色認同。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精神狀態、社交技能及生活質量。①精神狀態和社交技能:分別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PANSS)量表[9]、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10]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精神狀態和社會技能進行評估。②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11]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總體健康(GH)、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生理功能(PF)、活力(VT)、軀體疼痛(BP)、社會功能(SF)和精神健康(MH)各指標的改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精神狀態和社交技能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PANSS、SS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PANSS評分低于干預前,SSPI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SSP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各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各維度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SF-36評分各維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日益增長,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負擔不斷加重,使得我國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長。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意念功能受到損傷,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往往依從性較差,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反復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研究認為,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比男性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更高[13]。因此,關注女性心理健康,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護理,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恢復和預后意義重大。
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是通過強化患者的自我意識,恢復自我角色認同,從而改善患者情緒和心理狀況的一種干預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PANSS評分低于干預前,SSPI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SSP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的效果要優于常規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精神狀態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技能也顯著提高。分析原因: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認同自身的社會角色,強化其內在意識,有助于指導患者以健康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維系自身的社會角色,及時消除其負面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社會技能,改善精神狀態[14];并且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強調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評估患者的角色認同,再根據患者的角色認同對不同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可有針對性地加速患者的心理康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與蘇彩媚[15]的研究結果一致。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各維度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SF-36評分各維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自我角色認同干預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效果更好。分析原因: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通過強化患者的社會技能,促進患者與親人、朋友、外界的交流,有助于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及時改善患者在接受臨床護理的過程中產生的偏激、敵對、焦慮和抑郁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增強其治療效果,促進病情的恢復[16-17]。
綜上所述,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通過幫助患者認同自身角色,強化其內在意識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其社會技能和生活質量,加速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傳躍,陳曉崗.精神分裂癥的預防與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18,98(29):2314-2316.
[1]張會然,陶好娟,蒲唯丹,等.不同癥狀類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任務態腦功能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 26(3):421-426.
[2]甄文鳳,馬辛,林祥吉,等.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犯罪行為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9,45(5):288-292.
[3]童捷,孫喜蓉,俞瑋,等.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9,28(6):532-537.
[4]司天梅,于欣.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8,51(3):157-162.
[5]由煒,丁寧,李智強,等.團體歸因訓練與氯氮平聯合治療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及生活質量的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9,28(6):538-542.
[6]蘇允愛,李茜,舒良,等.2012年我國十省市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治療的性別差異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6, 49(6):367-372.
[7]張維熙,張培琰.《精神殘疾評定標準》(稿)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6,(3):122-124.
[8]范肖東,汪向東,于欣,等.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72-106.
[9]Kay SR,Fiszbein A,Opler LA.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for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1987,13(2):261-276.
[10]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CD].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343-345.
[11]Ware JE,Sherbourne CD.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I.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6):473-483.
[12]周依文,周一平.森田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水平和生活滿意度的1年隨訪[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 20(2):174-175.
[13]馮輝,陳玉明,莊曉偉,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8):968-972.
[14]孫喜蓉,師典紅,張潔,等.認知行為治療對精神分裂癥超高危人群癥狀及轉化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8,27(2):121-126.
[15]蘇彩媚.個性護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1):215-217.
[16]張艷,康傳媛,元靜,等.COMT基因多態性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及認知功能的關聯性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7,26(1):32-36.
[17]周惠至,楊晨,王少華,等.二甲雙胍治療奧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增加的系統評價[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1):72-76.
(收稿日期: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