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紅 方麗婷 余錦絢 許詠怡
“飯后百步走”適合平時高血糖、形體較胖、胃酸過多、活動較少、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散步可以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和調節過程得到改善,從而收到消除疲勞、放松、鎮靜、清醒頭腦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用散步來調節精神。
“飯后不要走”,主要針對體質較差、低血糖、貧血、體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或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步行鍛煉最好在晚餐后兩小時,以沒有氣急、氣短、身體微出汗為最大限度,每次可行走15~20分鐘,中途還可依據自身情況休息。
正確的走法可以用“閑庭信步”來形容,“百步走”也可以理解為“擺步走”。除此之外,天氣和節氣也很重要。冬天不太適合戶外行走,在居住環境里走動走動,效果會更好。
當然,飯后走路要注意,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很多人認為,走路時速度越快,強度越大,鍛煉效果就越好。其實,走路速度過快,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損傷。走路速度應該根據自身身體素質相配合,不可盲求速度。
走路不要貪多。隨著微信運動的流行,很多人在微信步數上暗暗較勁。為了搶占運動排行榜榜首,有的人一天走路步數高達幾萬步。其實,走路鍛煉要適可而止,不要盲目追求步數。運動需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匹配,體胖或者有慢性疾病者更加需要注意。
普通散步法:速度以每分鐘60~90步為宜,每次20~30分鐘。適合患冠心病、高血壓、腦出血后遺癥、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
快速散步法:散步時昂首挺胸、闊步向前,每分鐘走90~120步,每次30~40分鐘。適合有減脂需求的人群、胃腸道疾病恢復期的老年患者。
摩腹散步法:散步時,兩手掌旋轉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反方向交替進行。每分鐘40~60步,每次5~10分鐘。適合患慢性胃腸疾病、腎病的老人。
逍遙散步法:飯后緩步徐行,每次5~10分鐘,可舒筋骨、平血氣,有益于調節情緒、醒腦養神、增強記憶力。
倒退散步法:散步時雙手叉腰,兩膝挺直。先向后退、再向前走各100步,如此反復多遍,以不覺疲勞為宜。可防治老年人腰腿痛、胃腸功能紊亂等癥。
擺臂散步法:散步時,兩臂隨步伐節奏作較大幅度擺動,每分鐘60~90步。可增強骨關節和胸腔功能,防治肩周炎、肺氣腫、胸悶及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摘自《羊城晚報》2020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