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升。然而,相比于城市,二者之間的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文章立足于經濟法的視角,研究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情況,指出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經濟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法律制度原因,針對性制定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社會的發展活動中,涉及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不多,具備比較低的可操作性,不能夠為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我國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中,農村經濟居于重要地位,農村關系的穩定與日后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村經濟的影響,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面對該情況,為了加快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應當在短時間內構建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體系,強化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健全工作。
1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經濟法的重要作用
1.1 農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屬性
公共產品屬于經濟學概念的范疇,關于公共產品一個人物品的差別方面,主要通過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這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所謂的非競爭性指的是,無論消費者的數目,企業相關成本均是固定的,也不會減少人們對產品的消費權利。所謂的公共物品的排他性指的是,當某個消費者享用產品時,不會對其他消費者的享用消費造成影響。
1.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政府參與
對于農村基礎設施而言,其具備一定的公共性與外部性特征,這就要求在開展有關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參與進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村基礎設施具備自然壟斷性,這樣要想促進其可持續、和諧發展,就需要政府參與進來。政府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開展行業健康發展的控制活動。政府可以利用市場準入,來對壟斷行業的企業數量作出控制,進而對競爭的激烈度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針對企業的服務質量方面,政府需要開展認真的管理工作,高效控制企業濫用權力問題的出現,促使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在此基礎上將經濟法的價值高效表現出來。
1.3 經濟法與政府參與的關聯
關于我國政府參與約影響經濟活動方面,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經濟法。在20世紀的資本主義時期,確保了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然而未出臺相關的經濟干預政策。在自由資本主義朝著壟斷主義過渡之后,持續提升的社會生產效率,經濟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資本集中程度隨之加大。但是,管理工作缺乏科學性與有效性,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伴隨著社會法律化建設工作的開展,經濟法應運而生,與社會法相同,經濟法也具備一般性質,為了促使國家利益得到保護,還限制了私權,除此之外,還利用管理市場促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在國家經濟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法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換而言之,關于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工作方面,經濟法是其直接產物。
2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法律制度原因
2.1 政府主體地位缺失
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政府就有主體地位。但是,通常情況下,關于農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方面,基本都是由政府與農民共同出資完成,個別情況下,農民獨自承擔相關費用。因為農民自身缺乏充足的經濟實力,致使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先進。然而,在城市中,大部分情況下,由政府財政出資開展公共設施的建設活動,具備比較突出的經濟實力,長時間發展下去,就會加大農村與城市間的基礎設施差距。我國的城鄉經濟處于持續發展階段,面對日益加大的城鄉差距,政府不應當“缺位”,應當擔負起自身責任。
2.2 各級政府間的職責缺乏明確性
針對法律而言,關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事權方面,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差別不大。現階段,因為縣鄉政府的權限過于廣,政府基本只能對本區域內的多種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作出提供,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關注度不高,由于高出了地方的供給能力,很難保障相關的財政資金,促使地方政府的擔子變得更加沉重。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事權大于財權,影響了所提供的基礎設施。
2.3 投資活動中市場所發揮的作用不大
在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時,政府出資占據的比重比較大,民用出資占據比較低的比例。究其原因在于,公共設施建設具備公益性,需要比較長的成本回收時間,致使市場所發揮的作用比較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投資主體比較單一化,然而需要面對比較大的建設責任與投資壓力。關于農村基礎設施產權方面,未對其歸屬權作出進一步確定,實質上依據具體占有情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屬于集體所有。該情況下,民間投資活動比較少,不能夠高效保障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降低了公共設施建設質量。
2.4 缺乏科學的建設規劃
現階段,在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的過程中,大多數地區不注重開展科學的規劃工作,這樣很難科學指導與約束投資、建設、運營等后續行為,在供給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就會過多限制相關需求,引發資源浪費問題。在開展建設活動的過程中,相關規劃工作缺乏科學的論證,致使建設過程中浪費問題比較普遍。
3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
3.1 建設多元化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途徑
在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動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居于基礎地位,要想促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發展,企業前提條件就是相關資金投入。面對城鄉二元結構,農民依托自身實力很難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活動,這就需要政府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財力投入,還應當利用相關措施,對民間資本產生吸引力,強化開展多元化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建構活動。民間資本的投入就是為了追逐最大化的經濟利潤,在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時,關于民間資本的注資方面,應當認真參考相關要素。關于不同的農村基礎設施方面,可以對多樣化的組織方式方法進行選擇與應用,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具備較高市場競爭力的農村基礎設施方面,可以允許民間資本加入進來,與政府共同開展相關的建設與收益活動。在項目建設的起始階段中,投資主體經營方可以向金融機構貸款,利用該設施的收益,對其作出償還。
第二,針對具備較低市場競爭力的農村基礎設施,政府應當加大力度防范壟斷行為的產生,促使廣大農民的權利得到維護,通過限制競爭的形式,高效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針對利潤非常低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了能夠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進來,政府可以利用一系列優惠法規政策,例如:減免稅收、增加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等。
3.2 全面保障農村基礎設施的規劃制度
第一,在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建構企業整體規劃理念,將小型城市與大型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緊密聯系起來。由于在基礎設施建設前期階段,需要投入巨大資金,在有關的建設活動中,應當吸引更多的企業、個人與其他組織參與進來,國家應當立足于宏觀視角,全面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得到保障。
第二,要想促使農村基礎設施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得到保障,應當高度重視前期調研工作,不斷提升前期調研工作的針對性。在制定相關規劃的過程中,不單單需要認真開展前期調研工作,針對有關項目,還應當邀請領域專家開展理論探討活動,促使規劃工作的技術性與科學性得到保證。為了增強項目修建的可行性,應當積極聆聽當地農民的建議。
3.3 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地位
在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體的過程中,應當在確定當前體制政策的前提條件下,依據不同地區與基礎設施的特性,促使主體設定因素得到滿足。出于長遠利益的考量,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應當將政府作為主體,對相應的責任作出承擔。政府可以利用相關政策與法律,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相關的指引活動。在有關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應當通過法律對主體的職責范圍,作出進一步確定,確保公共行政行為能夠有法可依。公共產品的提供與經濟發展、政治影響因素息息相關,還具備相關的法律問題。應當以建設的根本屬性為主要依據,認真開展責任主體的劃分活動。地區不同,其經濟發展情況、自然環境與需求也就不同,則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也就有所差別。所以,關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方面,應當利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職權明確區分的形式來開展有關工作。
3.4 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資金投入制度
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對于主導地位的依然是政府。因此,要想促使投資制度變得更加健全,應當立足于公共資金投入視角,開展有關工作。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應當進一步強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掌握,不僅僅意識到在農民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基礎設施建設居于基礎地位,還應當充分意識到通過健全農村基礎設施,能夠對農業經濟的進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加快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在明確農村公共產品建設規劃活動時,應當依據當地具體情況,開展有關工作,針對具備較大需求的公共產品,應當率先開展建設工作,不斷擴大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確保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共享工作的順利完成。
第二,在公共投資活動中,中央政府居于主要地位。稅收屬于公共投資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時間以來,城市占用了大部分國家所提供的基礎設施資金。面對該情況,應當改進相關思想理念,讓更多的資金流入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中來。要想促使相關思想得到轉變,應當利用法律直接開展有關調整活動。
4 結語
在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將自身職責充分體現出來,對相關職責范圍作出進一步確定,與此同時,針對現行的有關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也應當不斷開展健全工作。政府在持續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規劃法律制度的前提條件下,關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方面,應當認真開展有關規劃工作,確保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還應當促使農民的話語權得到保障,為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加快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穩定、和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尹婉鈺.關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法思考[J].納稅,2020(01).
[2]程冠楠.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保障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張悅.PPP模式在農村基礎設施中應用的法律探究[J].中國商論,2016(18).
[4]劉琛,呂瑞珍,廖鑫嶺農村基礎設施PPP項目中的法律問題——以陜西銅川為例[J].法制與經濟,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