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磊
[摘要]我國的農村地區面積廣闊,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發展,農村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制定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產業化經營。本文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并且探討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旨在促進我國農業實現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業發展;產業化經營;特點;方向;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在穩定農民家庭經營的基礎上,結合市場發展規律,以市場為導向,在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組織的帶動下,組織引導農戶進入市場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方式。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現代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的基礎也越來越好,比如現代技術裝備、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現代經營理念的應用,可以創造出更高的農業生產規模,促進農村實現全面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是當代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創舉,更是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創新。目前,我國很多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地區都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對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進行利用,實現機械化生產,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是市場行為,政府需要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指導和約束,并且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1 農業產業化的意義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個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環境的一個主要體現,農業產業化的意義重大:
首先,從經濟學的發展角度來講,農業產業化的意義在于經過產業化生產可以發揮一體化產業鏈效應,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協同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將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后幾個重要的部分有機整合起來。
其次,產生聚合效應。農業產業化,與傳統的分散性農業模式有所不同,農業產業化可以將小農戶組織起來,引導小農戶進入到更大的市場環境中,從而產生區域化生產規模和產業規模,促進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再次,有助于提高農戶收入。農業產業化生產伴隨著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由龍頭企業組織領導,使用專業的農業機械設備和配套的農藝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戶的收入水平也能大幅度增長。
最后,有助于提高我國的農業國際競爭力,同時,可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2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點
2.1 專業化生產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是專業化生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要以本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在本地的優勢產業基礎之上,形成地區專業化,從微觀角度來看,實行產業化經營的單位,應該要對生產經營項目進行規劃,從多到少,不能同時經營太多種項目,以免管理混亂,而應該對項目進行精簡,形成專門從事某種產品的生產。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現在實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應該要從大農業逐漸轉變為小農業,逐步實現專業化發展,只有變得越來越專業,才能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投入到某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去,形成以“種養、產供銷、服務網絡”為一體的專業化生產鏈,對每一個環節的生產都進行控制,提高商品的品牌價值,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經濟效益。
2.2 一體化經營
一體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將農業經營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對于生產之前、生產過程中、生產之后,都必須要實行一體化經營和發展,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生產經營,形成利益共同體。在一體化經營的背景下,以前的一些分散的經營環節被整合起來,有助于將“小農戶”“小生產”凝聚起來,產生更大的力量,同時又能結合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促使農業生產更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另外,一體化經營還有助于區域化布局,可以將城市、農村、現代工業和落后的農業聯系起來,促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相互銜接,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價值,保障國民經濟發展。
2.3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農業產業化經營,打破了以往的產業之間的壁壘,農業可以和工業、商業等其他的產業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推動了農業生產要素的全新組合與發展。農業生產者有機會獲得更高的農產品利潤,尤其是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之后,產品的增值利潤更高。產業化經營中,多個不同的主體之間相互組合,形成新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而且在市場經濟機制下,一旦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商品的市場價格也會發生很大的波動,不僅對農業生產人員的利益造成影響,也會對農產品的加工、運輸等造成影響。另外,產業化經營系統內,各個主體之間也不再是普通的市場關系,而是以一個利益共同體來對市場保持聯系,這個利益共同體內的所有主體都是相互關聯的,利益共享的同時,也會共同承擔風險。
在產業化經營背景下,通常是由龍頭企業負責開拓市場,對農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進行統一組織和安排,以此來保障農業系統的平衡,實現各參與主體收益的穩定增長。所以,衡量農業是否實現了產業化經營,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看多元化的參與主體之間是不是形成了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關系。
2.4 企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經營也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不僅發展模式陳舊,而且發展理念也比較落后,生產技術的落后也進一步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所以,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也要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對于農產品的生產,要逐漸規范和標準,以前的農業生產是分散的,每個農戶的思想觀念也不相同,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將農業生產模式、技術等規范起來,形成明確的生產標準,并且要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來調整生產經營計劃,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水平,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
2.5 社會化服務
“三農”問題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農業生產不僅是解決國民生計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農業生產還具備社會化服務的功能。在農業產業化背景下,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都有合同作為支撐,經過合同的約束以及市場導向,才能讓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向市場。產業化經營可以將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后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綜合化的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相比,我國的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的緊密性還不夠,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可以逐漸形成明確的分工合作體系,農業生產者從事某一項農業生產,而其他的工作則可以由專業的服務企業來完成。
3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和措施
自從加入WTO之后,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一方面,來自于外部的挑戰逐漸加大,外國強勢產品和國際化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國內的農業生產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調整等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總體來講,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走在正軌上,而且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更加明確,我國必須要加速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市場經濟環境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3.1 進一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生產組織
農業產業化經營離不開龍頭企業和組織,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要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量,從多年的發展經驗來看,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未來必須要抓好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組織的培育,一方面,對于本地區的各級龍頭企業進行監測,對現有的龍頭企業進行規范化管理,按照建設標準和監測要求進行篩選,對于達不到建設標準的企業可以按照程序取消龍頭企業的稱號。另一方面,要做好培育新龍頭企業的準備,各地農業生產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和協作,全面掌握龍頭企業的發展動態,對本地的龍頭企業進行篩選,每隔兩年進行一次龍頭企業的評選。最后,要為龍頭企業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在生產技術、稅收政策等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支持,促進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發展,比如要積極開展銀企對接,在金融行業內出臺更多與農業相關的項目,幫助企業爭取信貸資金,對于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可以給予貼息支持。
另外,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還需要培育更多外向型農業企業,外向型農業企業要逐漸規?;?、國際化,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隨時了解境外市場的變化和需求,謀求境外發展,開辟全球價值鏈。大力發展行業協會,對于每一種出口的產品,都可以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都要加入行業協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為我國農業實現國家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 加強農產業化項目建設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龍頭企業的聯動發展,最終取決于產業化項目建設。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來講,項目的建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量,也是產業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項目的開發與招商管理,依托本地的農業資源優勢,開發新的農業生產項目,并且對社會企業進行招募,創新招商方式,利用互聯網平臺搭建本地區農業產業化招商平臺和工商資本轉投農業平臺,促進農業項目招商工作順利推進。其次,要加強服務力度,對于已經引進的企業,要提高服務水平,給予入駐企業一定的支持與保障,在保障本地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的同時,也能幫助企業獲益,從而促進企業在本地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第三,加強項目管理,各個地區要建立并且完善產業項目數據庫,對每一個項目進行分類,比如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列入市級項目庫管理,500萬-1000萬元的項目則列入縣級項目庫管理。
3.3 在創建農產品品牌上下功夫
培育打造農產品品牌,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農產品扶持力度,對于本地的知名農產品給予更多扶持,尤其是生產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可以創造更多知名品牌;同時,堅持政府、企業、協會三方聯動合作,由政府主導,企業和協會共同組織,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和保護工作,對本地的優勢產業進行挖掘,培育出更多的特色品牌、行業品牌和區域品牌,提高農業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組織本地區的農業生產企業參加跨區域農交會、農產品推介會等,圍繞各種節日集中開展農產品推銷、結合鄉村旅游等產業,推薦本地的知名品牌和產業。最后,要做好農產品品牌的產銷對接工作,農產品生產是一個方面,但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須要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對接起來,充分發揮產銷大戶、營銷隊伍的作用,積極組織開展農產品營銷工作,讓農產品走進社區、走進超市等,并且可以結合互聯網營銷渠道開展農產品營銷,逐步提高農產品銷售成績。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戰略結構調整的重要體現,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經濟格局的發展成果。在新形勢下,各地區農業發展局面也各不相同,要將農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項目創新、農業品牌打造等方面,以此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實現產業化、規?;同F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管仁華.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特點和方向[J].山西農經,2017(10).
[2]張玉榮,王晶.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點與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1).
[3]尚亞偉,郭承君.淺談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J].農業科技通訊2010(12).
[4]周軍.淺談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