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姚星
摘 要:在目前“兩微一端”融媒體時代的狀態下,新聞的敘事視角靈活多變,但無論采用哪一種報道視角,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展現新聞真實性本身,因為真實性能使傳播更廣泛。隨著新媒體、智媒體和融媒體的到來,新聞寫作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追求本源和啟發的敘事視角在新聞稿的撰寫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新聞視角解讀四史學習,獲得“新聞”+“舊新聞”=歷史手稿、“敘事”+“闡釋”=歷史手稿兩個角度,用此二者視角采寫,可監督撰稿人把控源頭“不失真”。
關鍵詞:新聞視角;四史學習;視界探索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2-00-02
一、引言
新聞有它獨特的一面,確定的新聞語言決定了報道的敘事風格和傳播風格。新聞報道社會上實際最新最近發生的事情,并通過多種渠道告知讀者。讀者需要的是吸引人的,有穿透力的“本源”信息,史之所以可以為鑒,原始素材的真實、準確、清晰是認識事件和解釋事件原委的基礎。因此,創新的“歷史”新聞寫作視角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促進中國新聞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新舊聞”歷史視角的形成背景和條件
只有回頭看并記錄下自己走過的路,通過比較別人走過的路,我們才能發現自己從哪里來,自己要到哪里去,才能深刻而準確地溯源諸多問題。“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跨度170多年,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伴隨著自身的實踐和探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把握。我們走的道路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一百多年前,有無數仁人志士到歐美和日本去取經學習。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天的中國強起來了,正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成績越來越受到關注。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都在借鑒中國的發展之路。
同樣,發展道路對于個人也是,這就是為什么要學“四史”,以史為鏡,知優劣、曉進退。但是也不能全部照搬,具體情況還是要具體分析,不可盲從。
學習“四史”可以參考八個關系:一是歷史稿與歷史的關系,二是歷史與新聞的關系,三是歷史與舊聞的關系,四是歷史與文化的關系,五是歷史與風俗的關系,六是“四史”中的每個史之間的關系,七是“四史”與“敘述”和“解釋”的關系,八是史與史官的關系。歷史是連續的,例如社會主義發展史可以放在五百年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學習;歷史是新聞和舊聞的組合,當史官仍在記敘當代新聞時,歷史往往只是歷史稿,而向前看則是正在“譜寫”史稿的重點,也是解釋當前歷史前進方向不容忽視的武器;歷史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我們可以從文化、風俗、語言的角度分析,在用筆記錄歷史以前,口述也是一種傳承的重要方式,而語言則是記敘時間和事件的傳家寶,通過當地的方言、官方語言的學習,結合風俗文化理解四史;歷史也是辯證的,把握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的關系,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理解相互的促進與發展。把握解釋世界的初衷,牢記每個人都是史官,每個人都在譜寫歷史,也就知道我們該往哪里去。
因此,歷史與新舊聞存在的邏輯聯系為獲得新的新聞敘事視角提供了條件。
三、新聞視角探索
(一)新聞敘事的概念
新聞是對新發生的真實事件的報道。融媒體時代,其吸引力、穿透力和覆蓋面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新聞具有特點同時也有很強的時效性,而且新聞視角和語言必須盡可能地貼切。敘事是一種存在久遠、生命力永恒的文章體裁。敘述的過程一般是把發生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告訴別人的過程,往往提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這就要求敘事語言每句話都要切中要害,不能泛泛而談,要抓住重點,清晰明了地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把事件主體和客體以及其因果關系表達清楚。在某種程度上,古代的歷史學家和今天的記者是一致的。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當時歷史背影允許的條件下記錄實際發生的事件。但當今新聞從發生到報道,時間大大縮短,同時輔以照片攝像等手段,“看圖說話”的絲絲合縫使得其真實性獲得一定的保障。
在新聞敘事風格中,可讀性是選擇新聞視角和媒體發展的風向標。新聞是信息的集合,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所有這些都必須呈現出來。新聞強調客觀性,傳播新聞事件,需要新聞語言表達較強的新聞價值。在特定的傳播途徑下,新聞更多的是呈現事件的結果,同時不摻雜太多的評論。從而要求敘事更多的是描述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人物輾轉的活動,場景轉換的美,時間不停地跳躍,入微細節地展現。新聞的敘事性采用“白描”筆法,以輕輕勾勒的方式將新聞報道的內容呈現給受眾。因此,用敘事手段來敘述新聞事實,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濃淡相宜。
(二)時代變換要求新聞敘事角度的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國新聞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在當代社會,微信、微博、電視、網站、報紙、雜志等都是人們獲取新聞的平臺。同時不同的新聞領域有不同的關注者,政治、經濟、文化、娛樂、軍事、體育等話題各有不同的“粉絲”。因為互聯網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播新聞和信息,因此互聯網是當今使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溝通工具。互聯網的興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比如“逛商場”變成了“逛淘寶”,面對面吃飯相親可以改成微信視頻聊天,同時,人們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紙質閱讀到不局限空間時間在互聯網、微信、手機APP等平臺上閱讀新聞信息。互聯網的興起和人們對新聞信息質量要求的提高,加劇了我國新聞行業的市場競爭。澎湃、上觀、抖音等眾多新媒體相繼登臺亮相。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從根本上創新新聞的敘事角度,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敘事方式,而是為大眾提供具有吸引力、穿透力的多樣化、大眾化、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同時,新聞敘事學視角的創新可以更多地了解讀者的想法,更有效地提高點贊率和點擊率。敘述性新聞寫作在保證新聞信息的時效性、真實性以及吸引度的同時,呈現出不同的“沖擊”效果,使新聞更有趣,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教育程度較低的受眾理解。
(三)創新新聞敘事視角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公眾的注意,僅僅依靠傳統的書寫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創新已成為現代新聞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中國的新聞編輯和傳播模式差別不大。如果新聞媒體的推送頻率、采寫視角以及覆蓋面不更新和提高,就會被時代淘汰,創新是唯一的出路。一般來說,新聞寫作主要是記者通過文字還原新聞事件,在這個報道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公眾的需求,也要明確受眾想看什么、愿意看什么。因此,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參考舊聞,或者說參考歷史和相關的大數據,就為更新視角和語言創造了條件。
新聞敘事視角的選擇、安排和組合都是一個好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融媒體和智媒體時代,為了充分契合大數據分析所得的受眾偏好,新聞媒體選用新視角進行報道往往更具原創性和吸引力。研究新聞場景、細節、懸念設置、標題、結構等的內在邏輯和內在規律成為新聞與舊聞循環的“記錄儀”,在新聞——舊聞不斷更迭中,歷史具有的記敘和解釋的作用也被受眾不斷感受著。例如,故事敘事策略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挖掘新聞人物背后的故事,而標題是新聞報道的核心。因此,標題的設計時引入粗體關鍵詞,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新聞。綜上所述,定制化的新聞往往可以獲得同一類關注者的認同,即獲得同一類首肯此種“解釋”人群的認同,那么“新舊聞”歷史視角的雛形呼之欲出。
四、結論
記者是新聞和舊聞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用“新聞”+“舊聞”=歷史稿和“記敘”+“解釋”=歷史稿兩個角度把握記者選題的定位和敘事語言的運用,是作者從解讀四史學習中獲得的獨特視角。從以上兩個角度撰寫新聞稿,可以提醒記者作為“小史官”的“春秋之筆”的責任以及提醒自己筆下的“新聞”確保其真實性和歷史性。
參考文獻:
[1]李志飛.影響學生選擇獨特新聞視角的原因淺析——《西方新聞采訪與寫作》應用型教學的點滴體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03).
[2]婁宇懷.試論經濟報道中新聞視角的選擇[J].新聞傳播,2008(08).
[3]鐵觀音.轉換你的新聞視角[J].新聞與成才,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