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
【摘要】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策略單元的教學是個難點,讓廣大教師困惑。本文試圖以教材中首個預測策略的研究,摸索策略教學的一般規律。策略學習需要經歷:關注批注,了解策略;抓取文本線索,領會策略;強化表達,運用策略。這一過程實現了文本理解與思維博弈的相融相生,將策略教學落到實處。
【關鍵詞】策略教學 閱讀理解 思維博弈 相融相生
統編版教材選文的一大亮點是增加了“策略單元”,設置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有目的閱讀,意在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與方法。策略單元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
教師們對此類文章缺乏研究與認識,教學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策略教學至上,就策略教策略,只關注語文要素,文章還沒怎么讀懂就教策略,策略沒有學會,閱讀理解的基本任務都完成不了;另一個是依然是以常規的閱讀理解為主,策略教學點到為止,對內容的理解關注較多,忽視了對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過程的關注,使得策略教學無法落實。針對這些現象,如何進行閱讀策略教學,筆者作了相關的實踐與思考。
一、厘清策略教學與文本理解的關系
筆者認為策略教學與文本閱讀理解絕不沖突,策略單元雖然以教策略為主,特別關注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過程。但要想關注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過程,就必須首先理解文本。理解了文本,就能更好地關注閱讀理解的思維過程,真正掌握閱讀的策略;而掌握了閱讀理解的策略,為的是更好地理解文本。閱讀理解與閱讀策略,兩者無法割裂開來。這是因為:(1)策略學習與閱讀理解一分離,就如無源之水,無土之木。這樣的教學只能浮在表面,只能是紙上談兵。像預測單元,如果脫離了閱讀理解,那就是在教學生純預測,單純地探求預測的思維過程,難道要把學生培養成預言家嗎?又如提問的策略單元,只培養學生的提問策略及篩選問題的能力,脫離了閱讀理解,那還是語文課嗎?(2)閱讀策略與閱讀理解一分離,就變得抽象而且毫無趣味。好比畫畫時只教畫畫的技巧而不必在意畫的是什么,教唱歌只教怎么唱而忽略所唱歌曲的內容與情感等,教師和學生哪有興趣去教,哪有興趣去學?策略的學習脫離了文本的理解品讀必然枯燥乏味,既學不會也學不好。
重新整理一下兩者的關系,筆者認為最佳關系應該是:一是閱讀策略教學不同于一般課文的教學,以教閱讀策略為主這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兩者應相輔相成。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不是為教策略而教策略,而是運用策略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將閱讀中習得的閱讀策略遷移運用到不同的情景或文本中去。這兩者本應相融相生、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二、借助策略學習促進閱讀理解與思維發展
閱讀策略教學中,如何使兩者互相促進,下面以教材中首個閱讀策略——預測策略教學為例進行闡述。《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預測策略中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課教學的探討不僅對策略學習尤為關鍵,對其他策略的教學也具有指導意義。
1.關注批注,了解策略
學生學習策略單元的文章時,發現這些文章與前面學過的文章在編排上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批注。這些批注展示了作者思維的過程,關注批注就能初步了解策略。將批注融入閱讀,能夠快速提取出與策略有關的關鍵信息:根據《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提取出“文章題目”是預測的依據;根據批注內容“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提取出“插圖”也是預測的依據;根據批注“我想老屋可能會不耐煩了”,提取出又一預測依據——“生活經驗”;根據文章反復的句式特點,提取出預測的重要依據則是“內容中的線索”。批注里藏著策略的重要信息。讀著這些批注,筆者讓學生回顧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想到的預測策略并進行交流。循著批注走進文本,學生的舊知便被激活了。在整體感知文本的過程中,他們走近了預測策略,并體會到自己讀故事的時候會和編者一樣,不自覺地用到這些策略。預測策略,走進了學生心里。其他策略的認識也都應從閱讀批注和關注批注開始。
2.抓取線索,領會預測策略
統編教材中的閱讀策略,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在不同的內容和板塊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教學時,教師要針對性地、精準地解讀相應的內容,從中抓取與該策略相關的文本線索,引導學生深入領會這種策略。
正如上文所說,雖然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預測策略,也會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去預測,但那都是無意識的預測。在預測單元教學預測,是要讓學生進行有意識地預測,還要掌握預測的基本方法,有依據地預測。解讀教材內容就會發現,統編教材的課后習題往往為教師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了重要抓手。練習中提示我們生活經驗和常識、文章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線索都是預測的依據。
最難的是根據“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為什么呢?因為“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主要是隱藏在文章情節、語言中的信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教學時,筆者先提供示范,讓學生圍繞“一讀到這句話,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誰來請老屋幫忙了”,“這句話”是哪句話呢?為什么一讀到這句話就知道又有誰來請求幫助了呢?由此,學生再讀故事,就會發現這個故事隱藏的秘密——情節反復:小貓和老母雞來尋求幫助前,老屋都會說“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據此推測,老屋又說這句話時,肯定又會有誰來請他幫忙了。把握了這樣的推測依據,學生根據上文老屋的話“好吧,我就再站一個晚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就能推測出它不會拒絕小蜘蛛的話;根據老屋樂于助人的行為,預測出它可能還會遇到其他需要幫助的小動物,它也會繼續幫助它們。策略領會的過程是文本的深度理解的過程,是思維博弈的過程,是兩者相融相生的過程。提問策略、提高閱讀速度的策略、有目的閱讀策略的真正領會也必須經歷文本理解與思維博弈的高度融合過程。
3.強化表達,運用預測策略
統編教材主編陳先云先生指出,策略學習不是為學策略而學策略,而是運用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學習表達。教學預測策略亦如是,將領會的預測策略及時遷移運用到不同的情境或文本中去,有助于學生掌握預測策略。
把本課學到的策略運用到其他文章中,是當前很多教師的做法。筆者以為,這種做法有其優勢,但如果趁熱打鐵,在本篇課文教學中及時運用,效果更顯著。《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已經領會了不同的預測依據后,筆者讓他們圍繞文章末尾的內容“估計老屋不會倒了”進行預測,并說說自己的預測依據。這樣的練習針對全文、圍繞文章的中心設計,能綜合運用到前面所有的預測依據。學生只有讀懂了全文,掌握了文章反復的寫法,領會了如何有依據地預測,才會知道故事接下來怎樣發展。學生除了順著文本情節進行的常規預測,模仿書中反復出現的語言外,學生還根據老屋樂于助人的性格發散思維,預測出具有創新性的結局,其他小動物也來修繕老屋,老屋真的不會倒了。
運用預測策略創編故事,學生順著文本原有的思路往下走,有對文本情節的“堅守”,更進一步證實了“估計老屋不會倒了”的預測可靠性,又有超越文本情節的“創新”,呈現了文本沒有的內容。這樣的訓練,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表達和思維創新能力,還讓他們更深層地領悟了文本的含義:老屋樂于助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幫助的道理。由此可見,運用策略的過程更是使文本理解與思維博弈的融合達到極致。
首個策略教學的研究讓我們發現策略的學習需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關注批注,了解策略;抓取文本線索,領會策略;強化表達,運用策略。這也適用于其他幾個閱讀策略的教學。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策略教學才能落到實處。
三、其他閱讀策略的拓展性運用
統編教材中只有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有目的閱讀。除此之外,學習語文還有許多閱讀策略,像復述、圖像化、聯結、概括、自我(理解)監控……這些策略都成了重要的語文要素,單元導讀也將這些語文要素明確提了出來。
例如,教學生作批注的閱讀策略,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出批注是一種閱讀策略。但是運用批注的方法來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策略。如何實現文本理解和策略學習的雙贏?筆者在教學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牛和鵝》“我被鵝追趕、襲擊”這部分內容時,不是把批注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部分內容,引導學生對“我的動作、語言、神態和鵝的表現”進行批注,不僅習得了批注的方法,還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了人物的心情、理解了文本內容,并且學習了作者生動的表達。
其他策略文章的教學都要如此,教師都應首先激活學生原有知識、經驗來認識、理解策略;在領會策略的過程中,注重體驗練習、驗證,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重要內容和細節;在教學中千萬不要為了教策略而教策略,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策略,運用閱讀策略讀懂文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思維博弈的相融相生,才是閱讀策略教學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