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晉鵬 趙曉蓉

[摘要]通過對山東省的組景景觀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參照旅游地理學與旅游資源分類方法,對山東省組景景觀進行分類統計,總結山東省組景的景觀特點,得出:(1)在自然景觀中,對地文景觀和建筑設施景觀描寫最多,對時間景觀和生物景觀描述的相對較少;(2)在人文景觀中,建筑設施景觀所占比重極大;(3)在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景觀中,地形地貌、建筑設施多作為組景景觀主體,利用其他景觀元素來襯托。
[關鍵詞]山東省;組景;景觀類型;分類研究;旅游資源
[中圖分類號]Q149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旅游業逐漸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導產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組景景觀是旅游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研究歷史久遠,自宋代以來,對組景的研究內容大都側重于各地“八景”的研究,研究方向大都側重于文學、美學方向,應運而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這些文獻主要論述了“八景”的起源、“八景”的文化起源與發展、“八景”的演進特點、“八景”的分布特色及成因等方面,而對于旅游地理學視角下的組景卻鮮有涉及。(1)賈文毓得出景觀名稱的構詞規律與藝術特點,并得出對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啟示。但其側重與整體研究,缺乏對具體組景景觀的分析研究。(2)孫改芳論述了八景詩對旅游地理的文化視野的開拓,將其特色旅游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旅游開發提供借鑒。但其局限于“八景”對旅游開發的影響,注重強調對“八景詩”的保護,缺乏對組景的研究。
本文將在資料統計的基礎上,基于旅游地理學視角,對山東省組景景觀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其組景景觀的一般成景規律。這將對山東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旅游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資料來源和統計結果
1.1資料來源及說明
本文通過查閱山東省各地區《地方志》,網上查閱資料等途徑,整理共得組景景觀78組,793條。其中,八景55組,占總數量的71%;十景12組,占總數量的15%;其余十二景、十六景、十八景、二十四景各2組,九景、十三景、二十八景各1組,共占總數量的14%。
1.2統計結果
本文將山東省組景景觀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自然景觀分為地文、水文、天文、時間與生物等五類元素。人文景觀分為建筑設施與人類活動兩類元素。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類是以自然景觀類的元素占主體,人文景觀類的元素為襯托。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結合類是以人文景觀類元素占主體,自然景觀類元素為襯托。由于組景景觀不止是一個元素組成,如“紅樓暮霞”,既涉及到建筑設施“樓”,又涉及到時間元素“暮”,還涉及到天文元素“霞”,因此在分類時,一些景觀會重復出現,各類景觀元素的和會大于總數量。但這種重復出現對于分析結果影響不大。將山東省組景景觀按照上述方法分類,各個元素的數量、分布和占總數量的比重如表1所示。
2山東省組景景觀的類型
2.1自然景觀類型
2.1.1地文元素類景觀。把地文元素類景觀分為兩類:綜合類旅游景觀和地質地貌類旅游景觀。綜合類旅游景觀是以山、嶺、峰等各整體為描述對象,用山名與形容詞結合來描述景觀,可以從組景名稱直觀地了解景觀內容。如“鳳仙疊翠”,“鳳仙”是指鳳仙山,“翠”是對山顏色的描述,表現其景色之美。地質地貌類旅游景觀,分布較為廣泛的是洞穴和石巖,是由特殊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獨特景觀。如“明霞散崎”,具體是指明霞洞。根據山東省組景景觀的特點,將地質地貌類景觀分為六類,一是石、巖,二是洞、穴,三是島、嶼、堤,四是崖、峽、灣,五是溝、谷,六是臺、崗。此外,還有一些出現頻率較低的地質地貌類景觀,如“濕地溢彩”的濕地、“秀掩重關”的關口等。
山東省361條自然組景景觀中,地文元素類景觀182條,在自然景觀中數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綜合類旅游景觀127條,占地文元素類景觀的69.78%,占自然組景景觀的35.18%;地質地貌類旅游景觀55條,占地文元素類景觀的30.22%,占自然組景景觀的15.24%。各類具體元素出現次數及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
通過統計可以得出,以山、嶺、峰為主的綜合類旅游景觀在自然景觀中占主體,是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質地貌類旅游景觀中,以石、巖和洞、穴居多,其次是島、嶼、堤,地形多樣,種類繁多。
2.1.2水文元素類景觀。水文元素類景觀共計144組,占山東省組景景觀總數的18.16%,占山東省自然組景景觀的39.89%,在山東省自然組景景觀總數中居于第二位。水文,不僅是生命的搖籃,而且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資源,還具有別樣的景色,供人們消遣娛樂。山東省地域內包括河、泉、湖、池、瀑布等類別多樣的水域風光。具體分布如表3所示。
通過統計可以得出,山東省的水文元素類組景中,對河流、泉水的描述最多,其次是對湖泊、池水的描寫;而提到較少的是溪、漉其特有的是對濱波潮的描寫。因其地處黃河的人海口,少高山、高原,降水較為豐富而形成。
2.1.3天文元素類景觀。將天文元素類景觀分為兩類,一是天文類景觀,二是氣象類景觀。天文類景觀是指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行軌跡和分布狀況與當地景觀相結合而形成的。氣象類景觀是指各種氣象現象與當地景觀相結合而形成的。在天文元素類景觀中,天文現象與氣象現象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與一定的景觀載體相結合。
涉及到天文元素類景觀的有71條,占組景景觀總數的8.95%,占自然組景景觀的19.61%,具體如表4所示。
通過統計可以得出,天文類景觀中,月出現的頻率最大;日僅僅出現一次,“晚霞夕照”;而星、辰卻鮮有出現。氣象類景觀中,云、雪、煙、雨出現次數較多,頻率較高。煙雨往往總是相伴而生。
2.1.4時間元素類景觀。根據時間元素類景觀的特點,將時間類元素景觀分為:一是日,二是年。在361組自然組景景觀中,時間類元素景觀共計42條,占自然組景景觀的11.63%;其中描寫一“日”的組景景觀36條,占時間類元素景觀的85.71%,在時間元素類景觀中占主要地位;描寫一“年”的組景景觀6條,占時間類元素景觀14.39%,數量較少。
在一“日”內,對其再次進行分類,主要分為三個時間段:清晨、傍晚、夜晚。在36條描述“日”的組景景觀中,對三個時間段描述的分別有16、9、11條,描述清晨的組景景觀數量最多,占時間類元素景觀的44.44%,描述清晨、黃昏的景觀數量占時間類元素景觀的69.44%。
在一“年”內,對其再次進行分類,分為春、夏、秋、冬四類。山東省自然組景景觀中,描述一“年”內景色的,共有6條,春、夏、秋各2條,所占比重較為均勻,無冬的描述。2.1.5生物元素類景觀。山東省自然組景景觀中,有59條生物類元素景觀,占自然組景景觀總數的16.34%;其中,植物景觀占83.05%,動物景觀占16.95%。植物景觀主要涉及到柏、松、槐、荷等物種,主要表現在“翠”上,多為古樹名木。動物涉及到猴、雁、鶴等物種,通過其習性、叫聲、姿態等造景。
2.2人文景觀類型
根據山東省組景景觀的特點,將人文景觀分為建筑設施類景觀和人類活動類景觀兩個亞類。
2.2.1建筑設施類景觀。山東又稱“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因此,山東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建筑設施類景觀。山東省人文景觀類型中涉及到建設設施的景觀共計181處,占人文景觀類型的68.82%,其主要類型具體分類如表5所示。
(1)宗教景觀。寺、廟、祠等宗教類建筑最多,組景景觀對其描寫共計34處,占建筑設施類景觀元素的18.78%,在建筑設施類景觀所占比重最大。
(2)古遺址景觀。在建筑設施類景觀中,對古遺址景觀的描述有24處,占建筑設施類景觀的13.26%,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且對科學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3)其他類景觀。除上述幾種元素外,山東省組景景觀中,還對書院、塔、樓、閣、亭、橋等建筑設施做了描述。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故其有較多的書院,書院多用其他自然景觀來襯托。組景景觀中的建筑設施類景觀都有其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旅游資源。
2.2.2人文活動類景觀。在山東省組景中,人類活動景觀記錄最多的是神話傳說,占人類活動景觀的33.54%;其次是有關人類出海“帆”的描述,占人類活動景觀的21.43%;第三是有關祈愿求雨、祭祀的活動,占人文類景觀的17.42%。
2.3自然與人文結合類景觀
在山東省793組組景景觀中,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景觀共233組,占總組景數量的29.38%。根據人文與自然結合類景觀中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將其分為兩類,一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人文景觀為依托,二是以人文景觀為主體,自然景觀為依托。
2.3.1自然景觀為主體,人文景觀為依托。此類組景共計79組,在山東省組景景觀中占9.96%,在自然與人文結合類景觀中占33.91%。以地形地貌為主體的組景景觀共計38組,占自然景觀元素為主體的組景48.10%,其中,做為依托的建筑設施類景觀11組、人類活動25組。以水文景觀為主體的組景景觀共計23組,占自然景觀元素為主體的組景的35.44%,其中,做為依托的建筑設施2組,人類活動16組。由此可得,地形地貌和水文景觀多為組景景觀的主體,人類活動多為組景景觀的襯托。
2.3.2人文景觀為主體,自然景觀為依托。此類組景共計154組,在山東省組景景觀中占19.42%,在自然與人文結合類景觀中占66.09%。以建筑設施類景觀為主體的組景景觀130組,占人文景觀元素為主體的組景的84.42%,其中,做為依托的天文元素35組,時間元素33組,水文元素15組,生物元素25組。由此可得,建筑設施類多為組景景觀的主體,天文、時間、生物等元素多為組景景觀的襯托。
3結論與討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1)山東省組景景觀中,地文景觀和建筑設施景觀描寫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22.95%和22.82%;對時間景觀和生物景觀描述的相對較少;
(2)在自然景觀中,描述最多的是地文景觀,其在地球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在黃河人海口和瀕臨海洋的地形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文旅游景觀;
(3)在人文景觀中,建筑設施景觀所占比重極大,為68.82%,這是由齊魯大地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所決定的,體現了其特有的文化氣息;
(4)在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景觀中,地形地貌、建筑設施多作為組景景觀主體,利用其他景觀元素來襯托。
根據組景景觀的構景規律,借助古人的智慧和經驗,可以為解決現今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資源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提供一些參考,為旅游資源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和信息。
[參考文獻]
[1]李鴻斌.燕山八景起始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01):97-100.
[2]付小紅,明清時期江西家族“小八景”的初步研究[J].南方文物,2005(02):43-47.
[3]劉國強.湖南舊八景文化遺產芻議[J].中國地方志,2003(04):71-74.
[4]趙夏.我國的“八景”傳統及其文化意義[J].規劃師,2006(12):89-91.
[5]周瓊.“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以云南“八景”文化為中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01):106-115+160.
[6]李玉明.談談《山西古代州縣八景》[J].滄桑,2008(01):254.
[7]戴秋思,李碧香.地域文化景觀視野下的八景演進特點研究——以重慶八景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3(04):44-48.
[8]李子華,鄱陽東湖十景的形成及其特色[J].南方文物,2004(02):87-89.
[9]賈文毓.旅游地理學視域中的中國名勝組景分析[J].地理學報,2009, 64(06):745-752.
[10]孫改芳.八景詩對旅游文化創意的啟示——以山西太原古代州縣八景詩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03):88-91.
[11]智偉靜.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觀探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收稿日期]2020-06-03
[作者簡介]柴晉鵬(1995-),男,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開發與規劃。
[通訊作者]趙曉蓉(1997-),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開發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