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增加使得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負擔加重,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公共衛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老年貧困發生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農村老年貧困發生率高于城市貧困老人,使得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農村老年貧困問題急需解決。通過對農村老年貧困文獻的梳理,了解老年貧困類型、致貧原因以及貧困應對策略,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尋找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農村;老年貧困;類型;致貧因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B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老年人口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2.6%,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老年預期壽命延長,使得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得家庭養老負擔加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公共衛生資源及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的情況下,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基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以及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資料,王德文(2005)發現,1.3億的老年人口中,老年就業比例(33010)遠低于非就業比例(67%),老年貧困發生率為7.1%-9.0%。根據200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朱慶芳(2005)預測老年貧困發生率為13%-17%。楊立雄(2011)利用中國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數據推算出農村老年貧困發生率為10%以上,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有逐年增長趨勢。楊曉蕾(2018)通過貧困老年人口的城鄉差異分析得出,農村老年貧困人口規模顯著高于城市貧困老人,其生活質量顯著低于城市貧困老人,農村貧困老年群體的生活處境更為惡劣。由此,農村老年貧困人口問題更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老年貧困類型多樣,其致貧因素也表現出多維性,那么,農村老年貧困類型究竟有哪些?什么原因導致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產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策略才能使貧困老人有效擺脫貧困問題呢?這正是我們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1老年貧困類型
隨著生理功能的衰弱、家庭地位的衰退以及社會地位的衰落,老年群體無不例外地體驗和經歷著“失去感”,包括失去健康、失去伴侶、失去地位等。老年群體內部分化,使得老年貧困群體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作為多重危險的集合體,老年貧困群體的脆弱性更加顯著,老年貧困類型也呈現出多樣性特征。
1.1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
狹義貧困,更多情況下指涉經濟貧困,采用單一的收入指標來衡量老年人口的貧困狀況。廣義貧困不僅涵蓋經濟貧困的范疇,同時涉及社會貧困、精神貧困、健康貧困等內容,王翠琴等(2016)認為,老年貧困既有經濟貧困,也有社會貧困和文化貧困;高翔等(2018)將農村老年貧困細分為經濟貧困、健康貧困、精神貧困、權利貧困四個方面;韓振燕(2019)以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從收入、住房、健康、養老、社會參與、精神狀態等七維度進行老年貧困的測算。
1.2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絕對貧困主要從物質剝奪視角研究老年貧困人口,韓有為等(2017)認為絕對貧困是指老年家庭經濟資源不足以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狀態,通過多維度的物質剝奪指標對農村老年絕對貧困進行精準識別;李萌等(2019)從收入、消費、資產的多維視角將老年貧困劃分為不同類型,同時探討了老年貧困存在的結構性和波動性特征。相對貧困涵蓋老年群體的機會剝奪、權利剝奪等內容,世界銀行(2001)指出,貧困不僅指物質剝奪方面,它還涉及人對外部沖擊的脆弱性,貧困群體因其影響力不足、無法有效表達自身需求,處于一種社會邊緣化的生存狀態;龍玉其(2018)認為,老年相對貧困是以不同老年人的收入和社會平均收入作為參照標準的,與較高收入的老年人相比,老年相對貧困處于一種較低水平且差距較大的狀態。
1.3客觀貧困和主觀貧困
客觀貧困依據絕對貧困的內涵來界定,主觀貧困則依據個體對于貧困的理解而作出的對自身貧困狀況的主觀感知。楊菊華(2011)采用主觀和客觀雙重標準來衡量老年貧困,其操作化指標為:生活來源是否夠用,收支是否平衡;生活狀況是否不如人;能否經常吃肉;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孤獨。徐海峰(2016)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判定農村老年貧困,依據的參照標準為絕對貧困內涵界定、個人主觀感受以及村民的評價。傅宇(2019)將老年貧困操作化為8個具體指標,其內容涉及:年齡是否超過60歲;是否為農村戶籍;是否為低保對象或低收入家庭;主觀認為自己屬于貧困認可;是否患有一種及以上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主觀感覺自己獲得社會支持較少;主觀感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其中,前5個指標為客觀貧困的判定標準,后3個指標屬于主觀貧困的判斷標準。
1.4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
根據地域屬性或戶籍屬性可以將老年貧困劃分為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楊曉蕾(2018)對貧困老年人口的城鄉差異進行分析,通過社會層面、家庭層面及個人層面的差異性比較,得出結論:農村貧困老年人口的規模及生活質量顯著低于城市貧困老年人口。侯斌(2019)分析了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對城鄉貧困老人脫貧的影響,結果顯示,城市貧困老人的經濟貧困、精神貧困問題更嚴重,農村貧困老人的健康貧困問題更嚴重。其他學者以城市貧困人口作為參照,認為農村貧困老年人口在受教育程度、社會資源水平、社會保障水平以及養老服務體系等方面居于劣勢。
2農村老年貧困及致貧因素分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扶貧開發戰略以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村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顯著提升。但是,從社會動態發展視角來看,農村老年貧困群體因其個體因素、環境因素等仍然面臨嚴重的貧困問題,絕對貧困雖有下降趨勢,但是相對貧困問題仍然嚴重。過去以收入狀況作為衡量老年貧困的標準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老年貧困問題,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具有多樣性、混合性,經濟貧困、社會貧困、精神貧困、健康貧困等問題相互勾連,“貧困沉淀”特征日益顯著。
農村老年貧困人口因自身狀況、家庭結構、社會環境等諸多差異,使得群體內部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其致貧因素也呈現出多維性特征,總體來看,農村老年致貧因素可以從個人、家庭、社會、制度、文化五方面進行分析。
2.1個人因素
根據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婚姻、健康、教育、職業、收入以及地域等差異是農村老年貧困的重要影響因素。M·Moghadam(2003)提出了“貧困女性化”概念,女性的家庭角色限制其外出就業的可能性,自身儲蓄不足導致女性貧困問題的產生。吳玉韶等(2014)通過對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數據顯示,超過1/2的農村老年人口因為生理機能衰退和健康狀況下降而退出農業勞動領域,使得老人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Sari and Satu(2014)認為女性、單身者、低教育者以及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更容易發生貧困問題。劉二鵬等(2018)通過對老年貧困人口特征的辨識,發現地域特征、性別特征、年齡特征以及家庭特征使得農村老年貧困人口存在內部分化。
2.2家庭因素
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核心化以及成年子女的頻繁流動,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經濟供養、日常照護以及情感支持功能減弱,經濟貧困、健康貧困、精神貧困等諸多問題愈發嚴重。王琳等(2006)認為,一定范圍內,子女數量對老人的經濟貢獻呈現邊際遞減效應,子女經濟狀況不佳影響農村貧困老人的代際轉移支付;市場經濟的沖擊使得傳統養老觀念淡漠,老人家庭地位下降、生活保障不足。孫文中(2011)認為家庭經濟收入、家庭財富支出結構以及子女對老人的轉移支付能力是影響農村老年貧困的重要因素。劉二鵬(2018)認為,老年貧困的發生與家庭的代際支持力度、家庭收入狀況以及老人在家庭中的話語權緊密相關。
2.3社會因素
基于人口老齡化和風險社會的時代背景,農村老年貧困群體的適應環境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較弱,因而遭遇社會排斥、居于依附地位,處于社會邊緣化狀態。徐海峰(2016)認為社會貧困包括地位貧困和交往貧困,地位貧困涉及農村老人話語權的缺失和影響力的不足,在社會環境中沒有發言權、未能受到尊重;交往貧困涉及貧困老人自動脫離原有關系網絡,或者關系網狹小,所附帶的社會資源不足。樂章等(2017)在家庭稟賦、社會福利與農村老年貧困研究中指出,由于較弱的適應能力和風險抗逆力,農村貧困老人經常遭遇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及市場風險的沖擊。高麗等(2019)基于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的分析,得出結論:社區貧困環境通過脆弱性機制、壓力暴露機制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導致精神貧困、健康貧困問題的產生。羅明輯等(2020)通過對農村空巢老人多維貧困測定,發現村委會關心以及社會支持度對農村空巢老人貧困具有正向緩解功能。
2.4制度因素
現階段的新農合和新農保作為“普惠性福利”政策,基本覆蓋全部農村戶籍人口,但是,鄭超等(2015)認為,新農保政策雖然具有基礎保障作用,但是保障水平有限,同時通過擠出子女代際轉移支付降低了扶貧效果;新農合雖然能夠較少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醫療支出,但是對健康貧困的影響效果不顯著。農村低保以及特困人員救助制度作為“補缺型福利”“救濟型福利”,只能發揮社會兜底作用,老年群體的脫貧能力和脫貧資源未能真正提升,反而讓老年貧困群體產生福利依賴,不足以真正解決農村老年貧困問題。楊益(2020)在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研究中提出,現階段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降低老年貧困風險、預防老年貧困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農村老年社會保障制度亟需完善。
2.5文化因素
農村老年貧困可以放到傳統的農村文化環境中去理解,農村老人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重男輕女”觀念濃厚,男性子嗣的有無對于農村老人具有重要意義,尤其體現在日常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方面。宋家豪等(2019)在男性子嗣對于老年貧困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擁有男性子嗣可能會增加農村老人的經濟貧困,但是其心理貧困概率降低。對于男性子嗣的偏愛與執著使得農村老人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建房和彩禮的籌備上,以子代為中心的家庭資源分配方式使得農村老人的自身儲蓄積累減少,因而陷入經濟貧困。對于沒有男性子嗣的農村老人,則遭受村民輿論的沖擊而陷入精神貧困,進而采取縮小或者斷絕社會交往的行動,陷入社交貧困。
3農村老年貧困應對策略分析
3.1國內老年貧困應對策略
國內老年貧困應對策略從老人自身、家庭、政府及政策、社會及社會工作介入等角度考慮。
3.1.1個體層面。從能力建設視角出發,關注貧困老人改變的內生動力和潛能。王三秀(2016)在積極老齡化與我國老年貧困治理路徑新探索中,呼吁社會摒棄對老年人的消極看法,充分發揮貧困老人在貧困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建立專項資金支持、教育支持制度,進而提升貧困老人的社會參與能力。陳鳳貞(2017)在保障農村老年基本權利視野下,提出發展農村老年教育能夠提升老人的繼續就業能力,同時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是解決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王志騰(2019)在老年教育對解決老年貧困問題的功能分析中,提到:老年教育能夠增強老人的各項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對于解決老年能力貧困和物質貧困問題具有積極作用。
3.1.2家庭層面。充分發揮家庭成員在經濟支持、日常照料、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積極履行贍老義務。許琪等(2019)研究代際互惠對老年人滿意度的影響,發現雙向互惠的代際交往關系對于資源相對匱乏的老人具有更積極作用,能夠有效提升老年人福祉。楊曉蕾等(2019)在居住方式對貧困老年入口社會支持的影響研究中,提出: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倡導子女給予老人關心和照護,健全家庭養老方式。
3.1.3政府層面。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增加對貧困老人的救助水平以及社會關懷。國務院公布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2014)提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為社會提供公共教育、勞動就業、養老服務以及社會救助等服務內容,這些內容大多與貧困治理相關,由此,可以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力量提升老年人口的貧困治理能力。韓有為等(2017)認為減少農村老人絕對貧困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①加強住房、醫療政策的干預力度;②低保資格審核過程中應將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如:家庭資產、健康沖擊等)納入其中;③針對農村獨居老人的低保資格認定和救助水平方面,給予優先照顧;④未來政策應增加盤活老人資產、提供信貸優惠與支持的內容。
3.1.4社會層面。基層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等應該積極參與到養老服務事業中,建立預防老年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營造尊老愛老的社會氣氛。王琳等(2006)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動員三方面提出預防農村老人相對貧困的應對策略。謝秋山(2013)以內蒙古赤峰市一戶農村老年貧困家庭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賦權理論和個案社會工作方法,以探究專業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路徑,并檢驗社會工作介入的實踐效果。王三秀等(2018)基于Z縣Y村的調查,探究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精準脫貧的困境與出路,指出:社會工作者在準確識別老年貧困對象、確定幫扶項目、整合老年及鄉村資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表明社會工作在農村老年貧困問題方面大有可為,能夠為傳統農村老年脫貧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2國外老年貧困應對策略
國外老年貧困應對策略的文獻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老人自身、政府及制度層面。Adrienne La Grange and Betty Yung(2001)強調政府應該致力于解決貧困的單身老人收入、住房及醫療方面的問題。Sari and Satu、Neda and Johan(2015)認為應對老年貧困的關鍵是健全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與此同時,各國所采取的老年脫貧策略各有差別。
美國老年社區服務就業計劃是針對貧困老人的職業培訓和就業計劃,老人能夠通過這一服務計劃獲得再就業機會,進而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劉征爭(2003)在對美國老年社區服務就業計劃的研究中提到,貧困老人通過社區服務工作派遣獲得培訓、經驗,技能,特別是找工作所必須的就業技能,以此提升老人的再就業機會和能力。李宜桐(2019)通過分析美國老年社區服務就業計劃,發現:通過為老年提供一定的社區服務和工作崗位,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需要、改善老人經濟狀況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通過這一計劃,不僅能夠減少聯邦政府的社會救濟費用,而且能夠幫助老人實現自強自立。
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養老負擔沉重,加劇老年貧困問題的產生。為解決老年貧困問題,日本政府一方面積極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及相關體系,另一方面鼓勵老人再就業,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經濟狀況。丁英順(2017)在日本老年貧困現狀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中指出,通過調整護理保險制度、高齡老人醫療制度中的個人支付比例,以及采取改善年金數額減少的狀況,以緩解貧困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通過《高齡者雇用安定法》、《雇用保險法修訂案》等一系列法案來保障老人的工作權益、提升老人再就業的積極性;同時,采用提高非正式員工待遇的方式來預防老后貧困,以此減少社會的老年貧困問題,降低老年貧困風險的發生率。
韓國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老年貧困問題。丁英順(2016)在韓國老年貧困問題的研究中提及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老人再就業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制度方面:通過敬老金制度、護理保險支付、基礎老齡年金制度提供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就業方面:通過《老年人就業促進法》、促進老年人就業獎勵制度、《雇傭上禁止年齡歧視及老年人雇傭促進法》來保障老年人在就業方面的各項權利,鼓勵老年人積極就業來緩解老年貧困問題;社會參與方面:支持老人開展各種經營活動(如:報亭、小賣部、辦公用品經營等),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如:志愿活動、老年培訓等),充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實現老人的社會價值。
此外,汪建強(2007)在研究英國老年貧困時提到老年就業、老年歧視等問題。因此,在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時,應該通過政策法規的完善來保障貧困老人的就業權益。
4文獻述評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農村老年貧困類型多樣,貧困因素復雜,貧困類型與貧困成因相互勾連,使得農村老年貧困問題比城市更為突出。現階段,中國在個體、家庭、政府、社會方面都采取積極應對策略,但是,農村老年貧困問題仍然存在,且老年貧困人口規模有逐年增加趨勢。在分析國外老年貧困應對策略時,美國、日本、韓國政府均鼓勵老年人就業及社會參與,通過就業培訓提升老年就業能力,通過政策法規保障老年人的就業權益,發揮老年人余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這些脫貧策略能夠極大改善貧困老人的經濟狀況,同時也能夠減輕政府在解決老年貧困問題方面的財政支出。
根據活動理論,老人應該保持足夠的社會活動參與。通過老年教育活動提升老年就業技能,通過老年再就業改善晚年生活質量,這對于解決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具有積極意義。現階段,農村老年貧困群體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缺乏老年教育和老年就業意識,他們更多依靠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來獲得基本生活保障,這不僅是對老年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無助于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解決。
當前,社會工作嵌入農村脫貧工作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了,但是,社會工作介入老年貧困群體脫貧實屬創新之舉。社會工作者介入農村老年貧困群體,通過老年教育活動提升老年自強自立意識,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進而減少農村貧困老人對外部力量的過度依賴,使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德文,張愷悌.中國老年人口的生活狀況與貧困發生率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2005(01):60-68+98.
[2]楊立雄.中國老年貧困人口規模研究[J].人口學刊.2011(04):37-45.
[3]王翠琴,徐海峰.農村老年貧困的類型與成因探析——基于鄂東白村的考察[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82-89+137.
[4]高翔,王三秀.勞動力外流、養老保險與農村老年多維貧困[J].現代經濟探討,2018(05):116-123+130.
[5]韓振燕,夏林.老年多維貧困測量:概念與視角的轉換—基于A-F法及CLASS數據的實證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02):79-86+107-108.
[6]韓華為,高琴,徐月賓.農村老年人口絕對貧困及其影響因素一物質剝奪視角下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7(05):70-83.
[7]李萌,陸蒙華,張力.老年貧困特征及政策含義——基于CHARLS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9(03):102-114.
[8]世界銀行.2000 /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5.
[9]龍玉其.老年相對貧困與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發展一以北京市為例[J].蘭州學刊,2018(11):175-186.
[10]楊菊華,人口轉變與老年貧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2.
[11]徐海峰,農村老年貧困的類型與成因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12]傅宇.個案管理介入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9.
[13]楊曉蕾.貧困老年人口的城鄉差異與社會救助狀況分析[J].現代交際,2018(04):61-64.
[14]侯斌.精準扶貧背景下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對城鄉貧困老年人口脫貧的影響[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2):38-55.
[15]李實.中國農村老年貧困:挑戰與機遇[J].社會治理,2019(06):17-20.
[16]林瑜勝.“貧困沉淀”與農村老年人反貧困制度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9(12):96-100.
[17]M.Moghadam.貧困女性化一有關概念和趨勢的筆記[M].社會性別與發展譯文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3.
[18]吳玉韶,郭平.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
[19] Sari Rissanen, Satu Ylinen. Elderly poveIty: risks and experiences-aliterature review. Nordic Social Work Research, 2014, V0l.4(2),pp.144-157.
[20]劉二鵬,張奇林,農村老年貧困:一個分析框架及解釋[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06):41-45.
[21]王琳,鄔滄萍,聚焦中國農村老年人貧困化問題[J].社會主義研究,2006(02):68-70.
[22]孫文中,場域視閾下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分析——基于閩西地區SM村的個案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67-73.
[23]劉二鵬,中國老年貧困及其致貧因素差異分析——基于多維貧困視角的實證與比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3):77-83.
[24]樂章,劉二鵬.家庭稟賦、社會福利與農村老年貧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8):63-73.
[25]高麗,李樹茁,吳正.社區貧困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城鄉差異——基于2014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的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9,25(05):38-49.
[26]羅明輯,陳凌珠,莊天慧.農村空巢老人多維貧困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1):278-288.
[27]鄭超,王新軍.“新農保”政策對老年人扶貧績效的影響研究[J].財經研究,2020,46(03):124-138.
[28]陳友華,苗國.老年貧困與社會救助[J].山東社會科學,2015(07):104-113.
[29]楊益,農村老年人口貧困問題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9):33-35.
[30]宋嘉豪,鄭家喜,吳海濤.“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男性子嗣對農村老年貧困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9(12):131-142.
[31]王三秀.積極老齡化與我國老年貧困治理路徑新探索[J].江淮論壇,2016(01):132-137+193.
[32]陳鳳貞,基本權利保障視野下的農村老年教育探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29-31.
[33]王志騰.老年教育對解決老年貧困問題的功能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26):114-116.
[34]許琪,王金水.代際互惠對中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01):104-115+145.
[35]楊曉蕾,慈勤英.居住方式對貧困老年人口社會支持的影響研究[J].蘭州學刊,2019(10):181-193.
[36]謝秋山.農村老年貧困家庭社會工作介入個案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37]王三秀,芮冀.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精準脫貧的困境與出路一基于Z縣Y村的調查[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4):1-18.
[38] Adrienne La Grange and Betty Yung. From Confucius to the Post-Industrial State: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Single Elderly in Hong Ko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2001, 11(3):6-33.
[39] Neda Delfani, John De Deken, Caroline Dewilde. Poor because oflow pension or expensive housing? The combined impact of pension andhousing systems on poveIty among the elderly. Intemational Journal ofHousing policy, 2015, 15(3):260-284.
[40]劉征爭.美國老年社區服務就業計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就業,2003(09):45-46.
[41]李宜桐.美國老年社區服務就業計劃的起源與調整(1965-1989)[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42]丁英順,日本老年貧困現狀及應對措施[J].日本問題研究,2017,31(04):69-80.
[43]丁英順,韓國應對老年貧困的啟示[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6(04):34-36.
[44]汪建強.英國老年貧困問題簡析[J].中國市場,2007(48):114-115.
[收稿日期]2020-06-02
[作者簡介]尹轉(1992-),女,山西汾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