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相磊 杜丹丹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前該課程的教育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卻使其很難成為新時代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以,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應從教學管理、教學資源、教師隊伍、教學模式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建設,不斷推進課程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46-02
“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等課程一樣,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共性。另外,“形勢與政策”課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是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1]。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及教育教學改革上,各高校都在不斷推進,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和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相關研究涉及該課程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考核方式等諸多方面。盡管如此,在當前,“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其建設、不斷推進其教學改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
作用。
一、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自己的特點,也存在著自己獨有的問題。
(一)課程安排貫穿整個大學,每期開課時間短但整個課程開設周期長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各高校對在校各年級學生每一學年每一學期都要開設“形勢與政策”課,而且每一學期的課程教學時長至少8學時。以每學期8個學時安排的話,那么,每周一次,每次2個學時,則該課程的教學安排僅有四周時間,這表明該課程每學期的上課時間很短,這應該是高校所有課程中每學期上課時間最短的課程,遠低于“貴州省情”課程(該課程是貴州省開設的省情知識教育課程,屬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有16個學時,安排在一個學期)。但是,該課程卻是每學期都開設的,貫穿于大學生整個大學學習生涯的始終,這又使得它成為高校所有課程中教學安排周期最長的課程。
(二)教學管理不規范,無課程教研室
當前高校中的“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組織與管理一般是由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或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部門負責,不過,無論哪一部門都沒有組建“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這一兼有教學與管理功能的基層實體組織,自然該課程沒有明確的課程發展和建設規劃、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實踐方案和課程考核方式,也沒有相對穩定的任課教師,缺乏集體備課。
(三)教材建設不統一,無課程教材體系
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等其他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皆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統編的教材相比,“形勢與政策”課每學期僅有教育部發布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并依此進行教學安排,沒有統編教材,沒有課程教材體系。所以,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實現“教學要點”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并進而實現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給“形勢與政策”課的任課教師帶來了巨大壓力。
(四)“教學要點”變化多且快,教學體系轉化困難大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因素明顯增多,國際形勢變亂交織,極其深刻復雜,這也給和平崛起中的我國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而“形勢與政策”課恰是對大學生進行國內外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課程。因此,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等其他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形勢與政策”課具有極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和綜合性。所以,其“教學要點”皆會因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發展而變化,呈現出變化快、變化多的特點,經常出現課堂講授已經結束但一些時事熱點和問題仍在變化發展的現象。因此,這給該課程的任課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帶來了巨大挑戰。
(五)教師隊伍不穩定,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在一些高校中,“形勢與政策”課的任課教師多為宣傳部、學工部、 團委工作人員和一些院系輔導員等,專任教師較少,而且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研室,任課教師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另外,因為“形勢與政策”課本身的特殊性,即教學內容的范圍廣且變化又多又快,所以,組建一支高水平且有巨大影響力的教學科研團隊,對該課程而言是十分困難的,這又進而嚴重影響了該課程專職教師的教學和科研以及該課程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師資力量的雄厚。
(六)是學科支撐較弱,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
同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四門課程皆有相應二級學科進行支撐,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支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有“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支撐等,而“形勢與政策”課卻沒有直接的學科支撐,其課程的理論和教學研究、師資隊伍的培育都受到了巨大制約。加之,該課程沒有自己的教研室、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教學科研團隊、每期教學時間短而教學周期長、學生認同感不高等因素,最終使得該課程和任課教師逐漸被邊緣化。
二、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對策
要解決當前“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應該依據教育部頒布的相關文件的指導和規定,“堅持在改進中加強”,積極對該課程進行建設和教學改革。
(一)加強教學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權責關系,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為“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提供保障。高校可明確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劃歸馬克思主義學院,而其他如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等諸多部門則應積極配合,逐步打造多部門參與、協同創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同時,在學校層面建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積極發揮其對“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咨詢、研判、督查、評估、培訓、示范、指導和引領等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層面建立“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并由該教研室制定課程發展和建設規劃,規范教學要求,建立教學組織,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和交流,實現課程系統化、規范化
管理。
(二)整合、打造教學優質資源
課程教研室根據教育部每學期印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并結合自身所屬地區和學校的實際,統一編寫課程教學輔助資料,確定教學專題、明確教學重點,迅速實現“教學要點”向教材體系的轉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在“大思政”格局下,積極整合校內校外、省內省外等思政課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現代化成就等資源,努力打造“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優質資源。
(三)擇優遴選教師隊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涉及的方面比較多,但其重中之重則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應“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等教師隊伍中擇優遴選‘形勢與政策課骨干教師。實行‘形勢與政策課特聘教授制度,分層建立特聘教授專家庫,選聘社科理論界專家、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各行業先進模范等參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1],形成以專任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同時,在擇優選出的“形勢與政策”課專任教師中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并形成教學帶頭人、教學骨干、教學成員三級梯隊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四)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在這一方面,貴州財經大學的教學改革較為成功,值得借鑒。在“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中,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采用了專題化、講座式的教學模式,既拓展了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活潑,也給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職能部門領導、校外的各行業先進模范和相關專業知名專家等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加入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和教學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因此,備受學生喜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結語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形勢與政策”課憑借其特殊性和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極易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但把“形勢與政策”課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示范課,則需要黨政部門、社會、學校、任課教師、學生等多方的協同推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Z].教社科〔201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