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涵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語文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期的教學要求,當前的語文教學應當將重心放在人文教學之中,并重視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感受民俗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語文素養。下面,本文將對民俗文化融入初一語文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俗文化;初一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126-01
引言:語文不僅是我們的母語,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完成對教材內容的講述,另一方面要向同學們滲透我國的民俗文化,使他們了解自己的國家。其次,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我國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教師需要在生本理念的基礎上完成各個授課環節的開展,從而真正意義上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現階段民俗文化在初中語文中的教學狀況
(一)學生輕視民俗文化,且了解尚淺
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只重視考試的成績,對于我國傳統的民俗較為忽視,一些同學僅僅是通過書本中的內容來了解相關文化,很少在課外進行相應的拓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同學根本不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且從未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和拓展。這種情況下便導致教師所要開展的民俗文化教學十分艱難,一方面是學生對相關知識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認為將這些知識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習成績,反而會加重他們的課業壓力。
(二)外來文化逐漸受到學生追捧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逐漸與國際接軌,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國外的風俗文化逐漸被引入到我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量年輕人的追捧。在經過研究調查表明,追捧外來文化的主要群體為初高中生,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被外來文化所吸引,甚至是一些學生并不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卻對西方節日的習俗了如指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效仿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這種盲目追捧外來文化,卻對自己國家民俗一概不知的行為,是一種典型對自家國家傳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二、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僅編入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同時還囊括了許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完成對教材中知識內容的講解,同時還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對于同學們來說,一些民俗文化存在于文章的深層,需要同學們對文章進行不斷研讀才能夠有所感悟,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為同學們留出思考空間,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講解《誡子書》這篇文言文時便可以深度挖掘其中的精神,這篇文言文由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所寫,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典范,而在文中諸葛亮雖然僅僅寫了簡短的幾行字,卻表達了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其中更是留下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流傳千古的名句,當教師在講解到這句話時,首先可以為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即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當同學們理解這句話后,教師便可以告訴同學們淡泊名利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流傳的優秀品德,不論在任何時期,所處任何職位,都需要做到淡泊名利,明確自己的志向。通過這種引導同學們深度挖掘語文教材的方式,不僅幫助他們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識點,同時也使他們銘記我國流傳千古的民俗文化。
(二)巧用多媒體呈現民俗文化
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在各個教育階段普及,且該技術的出現不僅為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授課手段,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同學們直觀的呈現出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從而幫助同學們了解相關知識。比如在講解魯迅先生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時,文中有一段落講述了過年時的習俗,即:“辭歲之后,從長輩那里得到的壓歲錢用紅紙包著……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當同學們閱讀這段話時,很難直接想象出作者描寫的場景,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出這段場景的視頻,請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找出有關于當地習俗的句子或短語。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并對自己的答案進行總結。隨后再隨機請同學們進行發言,說出自己的答案,教師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和完善。通過上述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同學們直觀的了解到文章中的民俗,且能夠提升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入民俗文化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學科特點,將所要講解的內容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系,并引入民俗文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所建立的生活情境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避免所構建的生活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從而產生代溝。比如在講解《論語十二章》時,其中有一句話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便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且一去不復返。作者通過自然現象貼切的敘述了時間非常寶貴這一觀點,而在講解這句話時,教師可以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回想自己在哪些時刻感到了時間過得非常快,在請同學們短暫思考后隨機選擇幾名同學進行發言。在完成以上環節后,教師可以告訴同學們珍惜時間也是我國流傳千古的文化,有很多詩句、文言文都表達了時間非常寶貴,不應該虛度光陰的觀點,由此可以請同學們在課后進行搜索和學習。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一方面能夠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同學們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隨著民俗文化逐漸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呂雪靜.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邱澤寧.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
[3]梁艷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