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東
【摘要】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古詩詞長久以來均是一種重要的借鑒元素,能夠以結合于古詩詞教學和音樂教學來強化初中音樂教學的整體表現力,也能夠提高音樂的審美價值。所以,對于初中音樂教師而言,務必要重視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以便通過此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吟唱氛圍,積極進行“古詩詞吟唱”教學延伸,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古詩詞吟唱”所具備的魅力,最終總體性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诖?,本文主要探析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195-01
一、借助流行音樂,激發學生“吟唱”熱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唯有具備強烈的學習熱情,才能更好地投身在學習實踐之中,然以當前情況來看,在開展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更為注重于直接向學生講述音樂學習的技巧與方式等,而未能夠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因而則會致使學生在初中音樂課堂之中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而針對上述情況,在當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積極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并借助于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對于“古詩詞吟唱”的熱情。對此,一方面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結合于教學目標,為學生選擇最為適合的流行音樂,讓學生能夠在流行音樂的促進之下來更好的進行“古詩詞吟唱”。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提前下載好各種形式的流行音樂,讓學生認識到各種音樂形式所具備的不同魅力,而若能夠如此,那么也非常利于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可在初中音樂課堂的學習中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
例如,在開展《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課的音樂教學工作時,教師則能夠借助于互聯網技術下載出《花田錯》以及《在梅邊》等流行音樂,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流行音樂的意義與魅力,并且還要讓學生面對各種形式音樂,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古詩詞吟唱的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學習之中獲得十足的進步。
二、創新教學形式,滿足學生“吟唱”需求
在開展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工作時還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學生難以掌控準確的演唱方式,在進行“古詩詞吟唱”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較多,而導致上述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的吟唱基礎不夠扎實,另一方面則在于教師所應用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因此,面對上述情況,在現階段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時,教師還務必要重視于創新教學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對于“古詩詞吟唱”的需求。
例如,在開展昆曲方面的教學時,因昆曲具備著獨特性特征,所以許多學生均難以掌控昆曲的準確唱法,針對此情況,教師就需注重于創新教學形式,以降半音等形式,來切實滿足于學生對于昆曲的演唱需求。如可將G大調歌曲變為F大調歌曲,在實際教學之中,不單單要把控速度、音準以及力度等,也需重視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節奏感,保障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具備準確性。
三、鼓勵學生創作,開展學生“吟唱”活動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往往有著極為豐富的創新力與想象力,所以教師還需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觀察學生為重要的基礎,予以學生充分的自主創作空間,推動學生的全面化、個性化發展,并借助于“吟唱”活動,來鍛煉學生的相關能力。
例如,在學習《關雎》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則需多加鼓勵于學生創作,開展學生的“古詩詞吟唱”活動,針對本首歌曲,教師可引入《關雎》以及《關關雎鳩》等歌曲,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實踐之中充分體會到歌曲之含義,并且也能夠通過上述古詩詞吟唱的形式,來豐富初中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感受,與此同時還能夠促進初中生理解與掌握古詩詞中的內容。
四、利用詩詞意境,豐富學生“吟唱”感受
古詩詞為我國歷史文化之精髓,在我國歷史發展期間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同時因古詩詞還往往具備著極為深遠的意境之美,所以能夠增強人的閱讀感受。而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也可充分的利用于古詩詞之中所蘊含的意境,以傳情為前提來體現出古詩詞所具備的意義,以此來豐富學生對于古詩詞吟唱的感受,讓學生能夠更為喜愛于吟唱。
例如,在進行《天凈沙·秋思》的教學時,教師則能夠讓學生以反復吟唱的方式,并針對于古詩詞中的實際景物變化,讓學生體會到其所具備的價值和魅力,而后再由教師提出相關問題,為促進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高山流水》起到配樂的作用,這樣就能夠增強學生的視聽體驗,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之中,切實體會古詩詞之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此也非常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素養,增強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能夠在初中音樂課堂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總結
總而言之,在開展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重視滲透“古詩詞吟唱”教學,以此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彌補以往音樂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讓學生能夠切實理解“古詩詞吟唱”的意義,感受其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在思想層面上的認知,實現培養初中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最終推動學生獲得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