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遠
【摘要】信息化時代來臨,網絡媒體等零碎化閱讀導致學生的閱讀范圍和能力日漸減弱,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積極有興趣的閱讀。因此,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互滲透,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從興趣鋪路,舉一反三;方式靈活,自主閱讀;瞻前顧后,旁征博引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巧借閱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語文素養;提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212-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人生、社會,很多都源于閱讀。閱讀伴隨人的終身,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因此,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生從課堂中學會閱讀,熱愛閱讀,積極自主選擇閱讀,對語文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
一、興趣鋪路,舉一反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能熟練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這是初中階段對閱讀的基本要求,那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會閱讀至關重要。
在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早讀課上,可以培養學生朗讀和默讀能力,對于散文、詩歌等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出聲、有感情的朗讀更能表達作者的情感。如執教高爾基的《海燕》,通過讓學生朗讀暴風雨即將來臨時的環境描寫,體會革命風暴的高昂激越,海燕在惡劣環境表現出的勇敢、矯健和樂觀精神。同時,趁熱打鐵,適當課外拓展,自己讀,展示讀,小組內交流讀。而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整體默讀,快速瀏覽,片段朗讀等,使閱讀形式多樣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二、方式靈活,自主閱讀
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愛上讀書,養成自主讀書的習慣。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課內文本閱讀是學生閱讀最好的橋梁,指引讀書方向。讀課文,想了解作者為人,繼而喜歡上一個作家,讀更多她的作品。如魯迅的文章,初中生已經接觸過很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雪》、《藤野先生》等,從各方面認識到不一樣的魯迅,那么,有興趣的同學會積極去讀《吶喊》、《彷徨》。學胡適《我的母親》,很多學生都想深入了解這個獲得學位如此之多的大學者,于是不妨讀讀《胡適自傳》;課本推薦的名著導讀《名人傳》,見識到這么優秀的人物,繼而推薦他們讀一些名人傳記,偉人的影響要比苦口婆心的道理教育顯而易見。漸漸地學生每每見到一篇文章的作者,就想了解他的寫作風格,去讀他更多的書,習慣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教育家羅杰斯曾說過:“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我發現、探索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為此,教師要努力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廣闊的書的海洋,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最終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課內文本閱讀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同時,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淘冶情操。同時,學以致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和諧統一。
三、瞻前顧后,旁征博引
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學積累,閱讀的選擇空間很大,關鍵是要在紛繁復雜的閱讀中找尋一種有意義的閱讀。例如,中學生的青春期,可能會產生一些朦朧的心思,坦誠布公的交流,似乎很難解決,那么,聰明的老師就可以推薦幾本書給學生們讀。不妨看看魯迅的《傷逝》,回顧從浪漫的愛戀到現實的殘酷,體會愛情的不易和愛情要有所附麗,身臨其境的感受涓生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讀讀曹雪芹《紅樓夢》里寶玉和黛玉企圖沖破封建勢力卻終被阻撓的凄美動人的愛情,明白愛情的美好與珍貴;品品《孔雀東南飛》里“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蘆葦”的忠貞不渝的誓言……學生的思想可能開闊許多,更懂得珍惜眼前。既陶冶情感,又提升素養。
經典閱讀在不知不覺中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詞匯積累、寫作技巧等語文素養也在提高。筆者在閱讀教學中拓展到蕭紅的《呼蘭河傳》,學生認識到對于寒冷的環境描寫可以這么豐富、別具一格,“賣豆腐的人清早起來沿著人家去叫賣,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盤貼在地上拿不起來了。被凍在地上了。賣饅頭的老頭,背著木箱子,里邊裝著熱饅頭,太陽一出來,就在街上叫喚。他剛一從家里出來的時候,他走的快,他喊的聲音也大??墒沁^不了一會,他的腳上掛了掌子了,在腳心上好像踏著一個雞蛋似的,圓滾滾的?!蓖ㄟ^描寫不同行當的人物,販夫走卒、賣饅頭、豆腐的商販,人和動物,學生不自覺就會運用動靜結合等寫作手法,夸張、擬人、反復等修辭,對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春風化雨。
綜上所述,教師做好學生閱讀之路的引路人,在課內閱讀中注重引導,激發興趣,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有語文味的課堂中,不再屈就眼前的茍且,一起追尋詩和遠方的田野。循序漸進地逐步改變,那么,讀書、積累、觀察、浸潤、打開、提升,一切都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