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姝
呼和浩特市第21 中學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第一環節,閱讀能力是發展學生語文相關的其他能力的基礎。并且在當下知識經濟時代,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中學生正處于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語文閱讀材料中所滲透的思想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說加強語文閱讀教學無論是從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方面而言,還是從完善學生品格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教學策略的優化,爭取最大限度地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很多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習慣開門見山,直接從作者或者作品內容開始介紹。這種方式確實節省了課堂時間,但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并且,上課本來就是一個比較枯燥、嚴肅的過程,教師這種刻板的教學方式無疑會凸顯語文閱讀的枯燥,最終使課堂愈發沉悶無趣。而考慮到學生對故事具有極高的熱情,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精彩的故事情境,以此作為課堂導入。這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鋪墊學習內容,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開良好開端。
例如:在學習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我便根據課文題目“好雪片片”為學生引出記載于《五燈會元》的關于龐蘊禪師的故事,以此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首先我用生動的語言將故事完整敘述出來,然后向學生提問:“龐蘊禪師說的‘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是什么意思呢?”由于這個故事禪意頗深,學生會得出很多不一樣的結論。有的說“雪花飄落在眼前,就盡情享受這一刻的風光”,有的說“正因為心中有美,才能領悟到眼前飄落的雪花的美?!倍笪依^續引導:“林清玄作為一位信仰佛教的作家,他是怎么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呢?又是什么事情激發了作者對這句話的感慨呢?”這時學生便紛紛主動打開課本閱讀課文,并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說教師為學生創設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理解課文做鋪墊的有效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課文的分析和鑒賞。因為只有通過賞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提升文學素養。但是,高中階段所接觸的閱讀材料從其立意、中心思想方面來說具有一定的深度。而高中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如果讓學生獨立去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設疑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分析課文。這既能鍛煉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文學鑒賞的能力,同時又可以保證學生分析方向的正確,從而實現有效的閱讀教學。
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一課時,為了強化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我為學生設置如下由淺及深的問題:
(1)文中的“大宅子”是什么意思?當時的人們對“大宅子”有哪些錯誤態度?
(2)說說你對“拿來”“送來”和“送去”的理解?在魯迅那個時代,我們應該“拿來”什么?
然后我讓學生在以上問題的指引下分析課文,并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文章的技巧,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課文基本是名家名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完善學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適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爭取利用課文中體現的優秀思想來感染學生,并引導學生和作者達成共鳴。從而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優良美德,以體現閱讀教學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廢墟的召喚》一課時,我便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圓明園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同學們看著這一片廢墟心里有什么感想呢?”這時一些學生便介紹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并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感慨。然后我讓學生分析“廢墟在召喚什么”這一關鍵性問題,最后我提問:“少年強則國強。同學們覺得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擔負起什么責任呢?”通過這一問題激發學生對“勿忘歷史、富強中華”的思考和響應,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升華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總之,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爭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語文相關的各方面能力,進而更好地實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