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悲鴻實驗小學
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而自主學習能力決定著數學學習效率,尤其是小學高段數學,學生開始初步形成抽象思維,需要一定量的邏輯思維訓練,而課堂學習時間與課堂容量有限,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隨著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微課已經發展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極大改善了小學高段數學自主學習狀況,但自主學習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良好學習習慣長期堅持下逐步形成的,易受到學習條件、環境、自律力等方面的影響,在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仍存在著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不科學、自律性差、學習習慣不好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均為直接影響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有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導入新知時精心創設情境,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探究愿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學生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自己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并最終為生活服務,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為了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我在教學時盡量把題目改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學習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課時,我布置學生去觀察一下儲蓄所的儲蓄利率表。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一種模擬儲蓄的場景。讓他們填寫存單,計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討論最合算、最經濟的儲蓄方法,同時還加入有關利息稅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提出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并非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處于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比較重視“講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識要點,培養解題技巧,解答學生疑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作用的教育,造成學生長于求同思維而短于求異思維,使學生只會做“學答”而不會做“學問”。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創造一種人人都參與提出問題的氛圍,促使學生增強問題意識。然而學生主動提問的很少,為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是板書時)有意的出錯,讓學生抓住出錯的地方來質疑,來提出問題。
其次,有了問題意識后,進一步應不斷地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鉆研課本,針對課本提出問題。課本是學生最直接的資料,而現在的課本內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可以問這一章節、這一節的重點、難點是什么;可以問這一概念、定理的涵義是什么,其中隱含著什么條件;可以問該定理用于何處,應注意什么條件;可以問公式該如何運用(正用、逆用、變形應用)等等。以上的提問在目前的教學中都是屬于教師發問的問題,通過訓練,重心逐步轉向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之上。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錯解,在辨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布魯納認為,教學目標在于:我們應當盡可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我們還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學校的教育結束之后,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動手,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又能在實際的生活問題中運用所學知識,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系,那么數學知識才能成為活生生的知識,才能轉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在教長方形面積計算課臨近結束之際,我聯系班級的實際情況說:“我們教室的窗戶上有一塊面積是24dm2 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長和寬是多少呢?”學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幾塊面積相等的玻璃,有的說長是6dm,寬是4dm;有的說長是8dm,寬是3dm;有的說長是12dm,寬是2dm……這是一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得到發散。老師話鋒一轉:“玻璃不光面積要相等,而且要能裝到教室的窗戶上,即形狀也要相等,那它的長和寬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測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長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長。
小學數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發現數學的規律,教師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善于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能自主探索。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充分發揮數學課的優勢,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