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幼兒師范學校
語文是傳播信息的載體,交流思想的工具,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學科與德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包括指導學生解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還包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任務,這其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幫助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促進自身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當前的中職幼師語文課堂中,卻存在德育缺失的現象,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
(一)課堂教學重知識輕方法
觀察當前的幼師語文課堂,尤其是閱讀課的教學,從教材到老師,都出現了不完善不合理因素。
首先是語文教材,這里重點說明閱讀課的教學內容。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以就業為導向,語文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與普通中學的語文教材相比,幼兒師范學校的語文學科應在提升學生素養的基礎上注重實用性,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作為以學習優秀文章篇目的閱讀課來說,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然而幼師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目前的幼兒師范學校中所使用的《閱讀與寫作》教材與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內容基本相同,難度較大,缺少幼師特色。比如所選文章缺少與時代的結合,所選篇目有的與當前學生的時代距離較大,學生即便是字詞都認識,語句都能疏通,但是在對內容的理解上仍然是模糊的,即便教師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努力縮小時代差距,學生聽起來仍然是似懂非懂。
其次,教師在教授文章篇目時注重知識的傳授,把一篇篇本來文采飛揚,內涵豐富,意蘊深刻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不同的知識點,字字落實,句句講解。一節課下來,學生只是學到了一些“表面”的東西,比如字詞的書寫和注音,一些語法知識點——句子結構的變換、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知識點的掌握,零碎且枯燥。課后再去詢問學生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就回答不上來了,因為記憶里都是這些零散的知識點,文章內容說的是什么卻沒有串通把握,更不用說對文章中所體現的思想內涵的領略和理解了。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浪費了很多課堂寶貴的時間,而且還失去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再加上課堂時間的有限,學期工作計劃的限制,一些德育因素在語文課堂中不能涉及到或者不能夠很好的滲透,達不到德育的教學目標,不能對學生思想的熏陶感染,道德的啟發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和氛圍。
(二)語文課堂教學形式模式化
從社會整體的學校結構模式來看,中學階段是國家重點培養的部分,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部分,單看每年中招考試、高考時,各種名師的輔導班和輔導書的受歡迎度,媒體密切的關注、大量的報道等,都能夠看出中學階段的重要性。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更多的是想培養出一名大學生,在親友面前面子上很滿足,在社會上找工作的范圍也相對比較寬泛,傳統的家庭更是認為培養出一名大學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有因必有果,任何事物或現象的發生發展都有其因果聯系。學校德育的缺失必然離不開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和學校本身。以下將從幼兒師范角度出發,從幼師學生和學校兩個方面來分析語文教學德育缺失的原因。
(一)幼師學生生源素質下降
從學校角度來看,幼兒師范學校屬于中等職業學校的范疇,隨著時代的不同,幼師學校的學生從根本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多數80后的父母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那個時期的教育還沒有很廣泛的普及,師范類學校比較受歡迎,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秀而選拔出來的,因此學生整體素質較高。近年來,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幼師學生就業前景廣闊,因此幼兒師范學校也普遍擴大規模,擴招人數,降低錄取分數,結果導致招生門檻降低,生源素質有整體下滑的現象。此外,在接受中等專業教育之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出現德育缺失的狀況。中學階段競爭壓力大,從學校到老師,從老師到學生,無一不以升學為目標。學校單純追求升學率,教師單純追求成績,學生更是只顧得接受知識,無形之中,教書和育人之間的密切關系被割裂了,導致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
從學生角度來看,幼師學生大部分是因為沒有升入高中才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有的則是進入社會之后再回校補習,文化基礎薄弱,學生成分復雜。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環境也是影響生源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的家庭父母出外打工,從小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這種現象不僅使孩子從小心靈上缺少父母的關愛,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在德育方面也缺乏教育。在當前幼師學生中還存在學生年齡小的問題,初中就輟學或轉學進入幼師學校的學生不占少數,心智不成熟,看問題幼稚片面,這些都與學生德育缺失有不可斷絕的關系。德育的缺失在語文課堂上表現為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散漫無紀律等。進入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沒有就業壓力,因此,在學生心理上也存在認識不正確的現象,學生認為自己不是來學知識而是混文憑,因此學習主動性也不高,對教師的認同感不高,課堂效果差。在平時生活中,這些學生看待問題盲目、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限,例如某些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并未認識到她的一些言語行為是不道德的,是錯誤的,反而以此為榮,認為這是個性的表現。部分學生政治意識淡薄,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缺乏政治熱情,在對待時政問題上存在偏激的認識,因此如果未經正確引導和糾正,必將影響學生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與實現。
(二)中職學校就業導向的弊端
幼兒師范學校以就業為主導,是一種以適應就業崗位,培養職業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形式,是專門培養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的專業人才,它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也比較強,這就形成在幼兒師范學校中重專業輕文化的現象。
當前,受到片面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幼兒師范學校的領導與老師把專業技能課的學習與基礎文化課的學習完全對立起來,一味地強調專業課的重要性。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學校一味追求學生的就業率,片面強調技能,例如音樂、舞蹈、美術等的訓練,忽略了以語文學科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教學工作,人為地割裂了專業課程與文化課程之間的必然聯系。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也趨于功利化,基礎課教師也認為學生應該重視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不愿意聽講,課外更不理會。結果,老師應付差事,學生只求及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更無從談起。在課程設置上,幼師學校并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只是偶爾在學期開會時間進行簡短的說教,課程設置中的不合理因素也導致語文教學不能很好的進行德育滲透。在課時安排上,專業課的課時數大大多于基礎課的課時,早晚自習要求學生去練鋼琴而不是讀書,尤其在技能班,更是如此;把基礎課的時間放在周末或者下午,在這樣的時間段,學生或著急回家,或學了一天精力得不到休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效率不好;在課外活動的組織上,專業課的活動組織較多,基礎課基本不安排活動等。除此之外,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硬件不到位也是德育不能有效滲透的一個原因。比如教室缺少多媒體設施,校園內沒有展覽牌和報刊欄,缺少壁畫或標志性建筑等等,這些校園設施的配置與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也有密切聯系。比如在教學中需要用到直觀的影像或者涉及到報刊雜志、壁畫等內容,如果缺少這些因素,不僅降低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而且也會降低德育滲透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幼師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