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幼兒師范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闭Z文教學作為基礎性學科更應承擔這樣的責任。
閱讀教材中多以選擇優秀的文章為主,內容十分豐富,蘊含的德育內容也深入且廣泛,這里有心懷天地游萬仞的莊子;有與楚地山河共存亡,胸懷國家卻不得志而憂郁滿懷、高吟于河畔的屈原;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辛苦讀書的學子;有登岳陽樓發出感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深切悼念友人的思想家恩格斯,有終日畫蛋的達芬奇,還有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那不畏權力,蔑視權貴的李太白,那赤鼻磯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嘯的蘇東坡……從古代宰相、詩人、文豪,到現在政要、將軍、學者,他們因各自不同的理想、性格而造就了不同的際遇和人生,他們以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在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歷史中刻下了烙印,這些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向前,完善自我。
(一)在詮釋主題中滲透德育。文學藝術作品具有豐富多彩的主題元素,是德育的天然載體,挖掘文學作品這一過程本身就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主題是指文藝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創作意圖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一篇文章沒有主題就好似群龍無首,就好似人物沒有靈魂。作為閱讀教學中一個中心環節,對主題的闡釋說明至關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花費精力和時間去探究主題的部分,在明確課文的德育目標的同時也允許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是不能牽強附會,也不能張冠李戴。
(二)在把握形象中滲透德育。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學作品中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敘事性的文學作品中,記敘、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這些人物大都具有優秀的品質,思想高尚,品質優美。深刻剖析這些人物的內心及性格特征,能夠引發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啟迪學生,使他們對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惡有正確的認知和辨別的能力,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并逐漸形成優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三)在情境創設中滲透德育。在文學作品中,環境是指環繞著人物的一切外部境況的總和,是文學作品內容構成要素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依據文章內容,運用講述、圖畫、視頻、音樂等方式渲染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使他們進入文章所描寫的環境當中,深刻體會作品,體會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便于進行德育滲透。
幼兒師范學校語文教科書分編為三個部分,閱讀和寫作被編進其中一個部分,但是在整體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這里重點介紹寫作部分的德育滲透方法和途徑。
(一)在積累素材中滲透德育。相對于文學作品的教學,作文教學的靈活性更大,學生發揮的空間也相對較寬松。作文的選材范圍更廣,不僅書面材料中有大量可供選擇的作文題材,在生活中也存在不少作文寫作的素材。要在作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就需要在選材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要求。要想寫好文章,不僅要有好的語言素質和寫作技巧,更要有好的品質。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優秀文章,積累文化知識。這也是提高作文寫作能力的前提。優秀的文章就好像是豐富的養料,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寫作方式方法上都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歐陽修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學生在記住這些人物、事件、名言的同時,也就掌握了大量豐富的寫作素材,并且這些素材本身語言優美,思想價值較高,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作文的境界也得到提升。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注社會人生,積累生活中的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擴寬寫作的切入點,還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產生創作靈感,要指導學生善于觀察,多關心時事政治,觀察社會人生,積累生活中身邊息息相關的素材。只有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有例可舉,有自己的見解并能夠獨立思考分析問題,不僅完成了素材的積累,還激發了他們不同的感情。例如在自然中搜集素材,激發了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看到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促使他們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為國效力……學生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也得到感受,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和認知。
(二)在日記寫作中滲透德育。作文的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注重學生對真善美的感受。德育的范圍不僅限于某一個方面,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鍛煉學生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逐漸培養在作文中投入真情實感,寫實話,寫自己的話,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生活的真善美。一朵小花,一棵小草都能喚起他們對于美的感知;一種不文明行為,一句不文明的話或許就能引起他們的反感。在無形之中,道德底線上升,德育也有了有效的滲透,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有的放矢的做滲透、誘導工作。學生在作文中向老師敞開心扉,傾心交談,真實反映了她們的許多思想問題。平時學生的隨筆所記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對某一件事的看法,對某一實物的觀察感受,同樣鍛煉了學生對于生活的感悟,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閃光點,悟出事物內在的價值。從離家來學校是母親的嘮叨,打電話時噓寒問暖中悟出“母愛的偉大”,這種感悟是在德育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
(一)在教授幼兒文學幾種文體中滲透德育。首先是幼兒詩歌的教學。幼兒詩歌主要以歌唱、誦讀的方式對幼兒施加影響?!皟焊琛庇址Q為“童謠”,專指在兒童口頭廣為流傳的、沒有音樂伴奏的短小有韻的歌謠。在節奏和韻律上都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對于幼師學生來說,幼兒文學的內容都容易理解,不同點在于形式。幼兒詩歌的朗誦、歌唱方式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幫助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詩歌中傳遞出的德育信息,達到德育目的。其次是幼兒童話和寓言。這兩種形式都比較廣泛地采用擬人、夸張等藝術表現手法且都蘊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幼兒童話通常是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更注重人物的刻畫和細節的描寫,這與幼兒故事有相同之處,但幼兒童話更具有幻想性,將許多常見的人、事、物或現象編織成一幅幅奇異的畫面,展現一個現實的世界。
(二)在幼兒作品的創作改編中滲透德育
幼兒文學中創作作品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對學生幼兒文學創作改編中注重德育因素提出要求,進行指導。
首先是選擇具有德育意義題材的作品。包括幼兒故事在內的幼兒文學作品的選擇,第一條就是要求在思想上積極健康,具有“真、善、美”的內涵。因此,要求學生在選擇創作改編作品的時候思想要健康積極。在幼兒文學中有許多具有具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除了上述德育滲透之外,在口語教學中也同樣能夠進行德育滲透。雖然《聽話與說話》也是幼師語文學科中的一門課程,但是在這一部分當中所涉及的德育因素較少,主要是普通話的訓練和一些口語的表達訓練??谡Z教學注重學生實踐的鍛煉,口語教學的形式多樣,有致詞、演講、訪談、討論、辯論等形式。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形式的說話訓練來滲透德育。比如在課堂上組織辯論賽,讓學生對某一種行為或某一種想法的對錯進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辯論的目的,達到德育滲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