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黃龍第一小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小學的德育工作仍是擺在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目前,部分小學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家長面前說謊,不做家務活,同學之間互相不關心,不熱愛集體、自私自利,隨手扔果皮紙屑,同學之間偶爾打架罵人等,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下面筆者談幾點看法。
三年級教材中許多課文是以具體的故事情節,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特征,表達了作者對人物的喜惡。因此,在教學中,要能抓住凸顯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品讀、體會、領悟人物的品質,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寫的是老師引導孩子懂得了關心父母的事,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致、生動地描述從而再現情景。在學習這一故事情節時,讓學生聯系實際“和他們相比,你覺得自己做得怎樣呢?”學生在體味人物情感變化中,在心靈深處發生碰撞,為他們懂事而喝彩。這樣通過教材中的故事情節的學習,領略其中蘊含和傳達的豐富情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蕩滌靈魂,使學生從中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的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教材選編的課文,特別是三年級的課文中很多是揭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客觀事實。客觀存在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為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資料。如何運用教材揭示的客觀事實教育學生?俗話說:“眼見為實!”讓事實說話,學生更愿意接受。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小村莊,由于人們過度地砍伐樹木,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莊里的人們錯誤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所引發的嚴重后果——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先觀看課件演示——用眼目睹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再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用心感受這個村莊怎樣消失。最后讓學生說說現實生活熟悉的鏡頭——用口說說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們能自然地認識到課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讓學生自覺地思考環境和生存的聯系,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的意識,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材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聲》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為學生樹立了榜樣。針對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教師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樹立楷模,充分發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樣作用。如《灰雀》中,當列寧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列寧問一只不會說話的鳥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列寧為什么不直接問小男孩?”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直接問”的各種原因,學生設想了多種可能。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列寧關心他人的高尚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列寧愛護少年兒童的偉大形象,逐漸樹立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更加敬仰列寧,產生一種向列寧學習,得到別人的敬愛與尊重的愿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這樣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有真實感。通過典型事例影響學生,激勵他們向這樣的人物看齊,在他們的心中樹立了健康的偶像。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達幾百幅,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色彩斑斕的圖案的吸引,即使圖案看不懂,他們也不愿意去閱讀旁邊的文字說明,尤其是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更沒有耐性去閱讀。然而,純粹的說教,孩子也是不買老師的賬。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圖畫的陶冶作用,達到德育的目的。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一文生動地描繪了孔子拜師的感人場面,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學文前,先讓學生說說孔子拜師時的情景,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并說說從圖上看懂了什么。這樣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孔子拜師時的真誠。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進一步引導學文,以激發學生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受到尊敬師長的教育。
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還有待于深入細致地嘗試與探索。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讓語文課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