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麗
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一中學
素質教育提倡面向全體學生,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不同層次、不同愛好、不同方向的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可以使素質教育的優勢得到更大范圍的發揮。體育在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個性發展方面有著顯著作用。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對于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體育教師應該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分層教學。然而,長期以來,這方面的教學被體育教師忽視了,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式乏味,學生個性化需求并沒有引起教師的關注,進而降低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雖然體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都是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與“語數外”三大主科相比,體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如體育課時應占初中總課時的11%,這是初中體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的,但現實情況是,體育課常被“語數外”三大主科擠占或借用,造成體育教學邊緣化,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無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初中階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長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可塑造性大,他們的知識水平、身體素質均會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通過體育鍛煉,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及頑強的承受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競爭日益加劇,人生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對于初中生來說,要趁早鍛煉出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適應未來的生活環境。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
體育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不同,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體育理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使學生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進而充分釋放他們的個性,在這一進程中,學生的身體機能處于活躍狀態,并形成一種穩定的心理感受,而這種穩定的心理感受是學生個性得以發揮的基礎。
性格的形成雖然與先天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后天的社會性因素、教育因素也可以塑造學生健康的性格。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其共性都是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不同的是,體育教學不需要把學生固定在教室內,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自由、更寬松的教學環境,在這種師生互動、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中,學生的個性不會受到壓抑,而且可以培育學生團結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學生的個性存在明顯的差異,有的喜動,有的喜靜,有的合群,有的孤僻,在體育活動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很容易顯露出來,只要教師留心觀察就很容易掌握。教師可以根據平時的觀察和掌握的學生信息進行分類教學,一般來說,喜動的學生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動作的協調性較好;而喜靜的學生,對體育動作的領悟較慢,運動能力也不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區別對待個性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把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適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體育標準,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差異化教學,并對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非常有幫助的。
個性意味著自我意識的喚醒,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而自我意識的成熟穩定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體育教師應采取多種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被激發后,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主性。例如,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開展趣味性、對抗性的比賽活動,按照學生的性別、個性進行分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制訂比賽規則,其他事情全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榮譽感,提高能力。這樣的個性教學可以從整體上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前所述,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差異,他們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就不一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因材施教。例如,從心理角度來說,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很自信,心態上有優越感,而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往往缺乏自信,有自卑心理。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有不同表現的學生,特別是對于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鼓勵,少批評、多表揚,少斥責、多引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體育運動水平;而對于運動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提高對他們的體育考核標準,即高標準、嚴要求;對于那種漫不經心、敷衍了事的學生,教師應督促他們按規范化的標準完成動作和訓練??傊?,只要實行有效的個性化體育教學,每個學生的體育素質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培養學生的個性可以體現在教學環節中,如在一些球類運動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師的犯規動作由學生判決,或者是教師故意出現判斷上的差錯,由學生來指正或糾正,這種情景化、游戲化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公平、公正的個性特質。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熓菍W生的榜樣,其示范作用對學生有著較大的影響。在與學生面對面、一對一的教學中,體育教師的身體動作的協調性、身體素質的高低,學生一看便知,所以,為了完成體育教學個性化的需要,教師需要身體力行,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提升自己的體育活動能力,為學生做出表率,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初中體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轉變以往那種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分類教學計劃、教學策略,進行個性化、多元化教學。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體育鍛煉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