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縣第一中學鵬祥分校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教師和學生對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只注重教學形式,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導致學生缺乏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偉大革命家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理論是來源于實踐的,實踐出真知。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和或多或少的包含著我們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常識,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多少年來人類實踐的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而后通過整合和技術的發展使其理論得到充實和進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情感態度、行動能力和知識認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注重強調學習的過程性和實踐性,要求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活動構成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這個方面,教師可以深刻的利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和初中政治課本中的“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等等框架來教授道德知識和法治知識。例如在初中政治七年級有一課,課題叫“走入中學時代”,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能夠發揮出教學策略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同學們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來教學,從實際出發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課本。教師在教授這節課時候可以利用好學校的環境,帶領我們的學生來學校里走一走,感受中學的美麗。“生命好像一場旅行,我們剛剛告別了小學,滿懷希望跨進中學校園,同學們,你們在校園里有哪些新奇的發現?”通過邊帶領學生真實的融入到實際生活當中去,邊適當的設置疑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在教學的最后,教師教師要用好教材的“腳手架,適當的利用起課本上的活動探究,讓我們的學生一起來分享一下自己對中學生活的期待。“我期待中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趣的”、“我期待我在中學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教師通過創設這樣一個來源于實踐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愉快的參與到課堂中的討論當中來。引導學生思考、分享、探討、碰撞。
單一的教學模式是以往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像道德與法治這樣的純理論的課堂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重視把知識單方面的講解給學生,就算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了。而不考慮在講解之后學生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識點,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消化者,也不會再去深入的探討自己的所接受到的知識,這就導致了很多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一閃而過,并不扎實,在學生想要利用自己的所學的知識的時候,很多知識就被學生遺忘了,好像從來就沒有學習過。這樣的教學質量堪憂,整個的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學目標都沒有實現。針對以上的種種狀況,教師要適時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把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比如問題啟發,情境創設,小組合作,多媒體教學等等。在讓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內容豐富起來的同時,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加投入的進行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人們的良好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能使其產生愉快的體驗,并能激發出更大的積極性。初中學生處在人生學習的叛逆時期,他們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但又往往動蕩不安,難于定性。科學的激勵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強度,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標。為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多方位運用各種評價方式,多表揚、少批評,尤其要賞識學生的點滴成功。這樣,既尊重了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又合理地評價了學生,既減輕了后進生的心理壓力,又激勵了優等生更好地前進,最終形成和鞏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單純依靠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不但枯燥無味,而且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課外的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意義,這才是道德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開展一些關于青少年道德法治相關的講座,在講座中通過真實的案例中,讓同學明白在法治的社會中,做一個道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公民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進而從內心深處認同道德于社會、法治于社會起到的重要意義。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法律庭審場景,在課外讓學生組成小組調查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庭審的場景,在實踐演練中讓學生從內心感受法律的嚴肅性,明白法律既限制又保護著每一個公民,讓學生能主動去做一個遵紀守法并且能夠做到懂法用法的人。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及學生所接觸的日常生活情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以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實意義以及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