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過時"、"陳舊",這樣的詞匯,尤其是在教育中,人們更是欣賞創新的教學方式、新潮的教學理念,而對傳統的文化缺乏關注。但是在德育的教育中,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環。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對現有的德育教育起到引導的作用,同時在現有的中職德育教育中增加新的模式。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利用在中職的德育教育中,相互結合,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追崇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這是中華民族幾千來橫亙不變的思維模式及價值取向,也是新時代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目前一些中職學校對學生德育基本停留在對學生在校安全、衛生、紀律、儀容儀表等方面的要求,這樣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即指明了學校德育的方向,也指出了學生德育的目標。它解決了學校德育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思維,也讓學校德育有了豐富的內涵。
當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態度差、知識儲備匱乏、自身修養不足等特點。一旦學生進入中職院校后,由于缺乏升學壓力,學習認為與學校管理普遍較為寬松,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厭學現象的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厭學情緒感染性強,德育教育態度差;其二,厭學情緒與德育教育相互排斥,使得學生德育教育的興趣很難培養,學生普遍存在“德育無用”的認知。此外學校對于德育教育也普遍存在認識不足和不夠重視的現象。
技工院校學生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貪圖安逸享樂,虛榮心極強。學生花錢大手大腳,存在抽煙、酗酒、曠課、早戀、網癮、打架斗毆、傳播淫穢視頻等現象。
學生在初中時就是“雙差生”,對學習缺乏興趣,認為上技工院校只是學技術,不用學理論,導致許多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了,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
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修為和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源泉,所以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中職教育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等民族精神,就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教職員工尤其是管理者要更加清醒地了解、認識傳統文化,取精華,去糟粕,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學科教學,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中職學校要把德育系統工程的大廈建筑到一個極有感染力的校園文化的人文環境里,就要營造環境育人的德育氛圍。高質量的德育種子只能根植于優秀的校園文化的土壤里,才能長大成型。在培植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時,應主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有形塑造,在學校教學樓、宿舍墻壁、樓道上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讓學校每一面墻都成為德育滲透的好工具,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二是無形塑造,并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具體做法是:把學校的制度、紀律條例內化為學生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行為,美的活動,培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氣和良好習慣,使學生把真心的愛內化為美的心態、好的個性和正確的行為,再升華為各種能力,最終達到素質全面提高的目的。
中職學生的自覺性與自控能力相對薄弱。培養文化自覺養成一方面要求學生對自身文化及來源有“自知之明”,能客觀公正評價自己;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自覺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只有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反思自己,然后再提升,再反思,就能使學生養成一定的文化自覺性。事實證明,有良好自覺性的學生不論是學習還是德育等都會有優秀的表現。因此,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必須注重文化自覺養成的培養。只有這樣,德育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中職教育普遍遵循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然而中職德育教育卻普遍存在缺失人生目標和人生理想、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等現象。因此在進行中職德育教育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將優秀傳統美德融入到中學生教育守則中,明確德育教育的規章制度和相關規范;第二,高度重視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傳統文藝等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到中職德育教育當中,使其與中職校園文化活動相統一,進而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和參與力度;第三,適當舉行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當前我國每年都有評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活動,對于提升人們道德修養、改善社會風氣、樹立感恩、正義、勤勞的社會理念,同樣在中職教育當中,將一些優秀的德育模范進行積極宣傳對于培養學生道德修養極為重要;第四,充分運用多媒體宣傳突進,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推廣,使其深入人心,進而影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其自身修養。
總之,中職生正處在人格形成、人格建設的重要階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學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對于環境的造就、傳統的形成、修養的加強,對于開啟學生智慧、弘揚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