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星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海永鎮社區教育中心
誰都知道,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在農村,要真正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解決好農村教育問題是關鍵。早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的一些學者受美國早期社區教育思想和教育實驗風氣的影響和啟發,從改良中國農村乃至改良中國社會的政治理想出發,力倡鄉村教育運動,實際上這就是中國早期的農村社區教育運動,其中陶行知先生便是這些鄉村教育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鄉村教育理論和實踐,對我國今天的農村社區教育仍有許多有益的啟示。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親眼目睹了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所邀受的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在文化教育上毫無地位的狀況。他深刻認識到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占人口總數85%的農民地位與處境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他在中國教育界最先覺悟到,農民是中國的主體,中國教育的重點在農村。他明確主張,要改造中國社會,必先改造鄉村社會;要改造鄉村社會,就必須使教育下鄉,通過地方教育實現鄉村改造。
陶行知認為,中國鄉村教育的生路在于“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他所倡導的活的鄉村教育有別于“儀型他國”的“洋八股教育”和因襲陳法的“土八股教育”。它重視適合鄉村的實際生活,這也反映了陶行知整個“生活教育”理論的主旨,這種思想貫穿于他鄉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之中。1931 年7 月,陶行知發表了少有的長篇論文《中華民族的出路和中國教育的出路》,在這篇長文中,他以廣闊的視野觀察了中國社會生活的矛盾,其中也深人分析了中國農村經濟崩潰的種種因素,顯示了他對鄉村實際生活的廣泛思考和真知灼見。他所倡導的鄉村教育正是以此為出發點的。因而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是沿著和勞苦大眾相結合,為勞苦大眾服務的道路向前發展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為人民大眾所需要的新教育。這也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土壤至今仍有其盎然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意義的原因所在。
陶行知認為活的鄉村教育實施的途徑是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到活的鄉村師范到獲活的教師到活的學生乃至活的國民,從而“為中國鄉村開創一個新生命”。他在發動鄉村教育運動之初,為改進社起草的宣言中提出了“籌集一百萬基金,征集一百萬個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偉大計劃,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當然是無法實現的空想計劃,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陶行知寄于鄉村教育對鄉村改造發揮重大作川的厚望。他強調教育在鄉村改造中的力量,“要鄉村學校成為改造鄉村生話的中心。”重視發揮教育對社區發展所具有的功能,這正是早期社區教育的特色。
通過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鄉村社區教育思想,我們可獲得如下啟示:
陶行知在《我們的信條》一文中,對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指出“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個身心獻給我們三萬萬四千萬的農民,我們要向農民燒心香,我們心里要充滿那農民的甘苦,我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得的幸福。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擔負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還很不平衡。農村的科技水平低、商品經濟不發達,文盲和半文盲人數還很多。所以農村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是關系著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的大問題,又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農村教育工作者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中有了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同時又面臨著不可進免的困難和艱辛。這需要他們以陶行知“反窮、迎難”,的樂觀態度和高尚情操為典范,不做沽名釣譽的“政客的教育家”,不做呆讀死教的“書生的教育家”,不做盲行盲動的“經驗的教育家”,成為“敢操未發明的新理,敢人未開化的邊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把全部身心獻給鄉村人民和兒童,獻給鄉村教育這項關系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偉大事業。
社區教育在社區建設中的功能是多元的,包括教育性功能、經濟性功能和社會文化性功能。其中,教育性功能是學校承擔社區建設的主要職能,是社區教育機構與社會雙向服務的最主要的方面。重視發揮社區教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利于避免社區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甚至“經濟膨脹”的出現,功利主義幾乎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在社區教育發展中,過分強調教育適應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經濟性功能,特別是學校直接參人社區經濟活動的直接經濟性功能,而忽視學校教育和培養社區成員、提高社區文化水平的功能,這必然會導致社區教育成為一種只重功利價值忽視人文價值的短期行為,無益于社區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在一些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由于人的素質低下、社區內部要素的松散和功能的弱化等等非經濟因素的發展滯后,已經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作用。因而重視發揮學校的教育性功能和社會文化性功能,重視對社區成員生活方式、文化人格的改良和提高,已成為社區發展對社區教育的必需要求。事實上,社區教育在發達國家一出現,就是既重視物質進步,又重視社區精神進步和發展的。我們在借鑒、發展這一教育形式時,切不可偏離其主旨。要因地制宜,從地理、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燎合考慮,規劃社區教育的發展,防止見物不見人,見表不見里的“規劃”模式產生。
以陶行知為代表的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家所倡導的鄉村教育,屬于早期社區教育的范疇,在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中,更強調學校對社區的服務功能,當時的中國鄉村尚屬于傳統農村社區。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村社區向現代農村社區的轉變過程中,特別是改革十年來,這一轉變已顯示出許多深刻的變化:農村的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和職業結構,居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和城鎮的迅速興起,中國農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農村實際狀況的這些深刻變化,決定了現代農村社區教育必然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與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相比,現代的農村社區教育強調學校與社區的雙向服務、協調發展,它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為界。學校與社區具有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和參與意識,并且雙向服務、互惠互利,學校服務于社區,社區依賴于學校,旨在促進社區經濟、文化和教育協調發展的一種組織體制。因為學校對社區發展的功能,在實踐中是與社區對社區教育功能的發揮相配合、相協調的情形下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因此重視社區在整體的社區教育中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當前農村教育的改,開始重視鄉一級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重視對本區的各類教育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集資和整體協調等,這種建立在鄉一級的農村社區教育已遍及各地,富有成效,潛力很大,對于促進社會和教育的協調發展發揮著有利的推動作用。
總之,隨著農村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推進的必然要求。同時,農村社區教育又是一種較為陌生的新形式,研究和學習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和實踐,對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農村社區教育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