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瀅 何易 黃揚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重慶 401320)
解決“三留守”問題是決勝脫貧攻堅最重要的一環,也是防止返貧的關鍵點?!叭羰亍笔俏覈蠖嘭毨У貐^普遍現象,同時也反映出當前階段發展中的許多問題,要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優化“三留守”人員的生存發展環境,保障“三留守”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三留守”人員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這些特殊群體感受到關懷和溫暖。
(一)關心照顧不夠,教育問題突出。因子女或丈夫長期外出,留守老人或留守婦女碰到了許多生活中的困難,特別是在教育后代方面。留守老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逐漸衰弱,患病人數相應增多,在教育孫輩時,體力跟不上,知識面不廣,在教育孩子上無從下手,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甚至對孫輩進行扭曲教育,對其人生帶來不好的影響。留守婦女過于操勞,精力受限,對于孩子的教育和照顧無法兼顧。面對教育的新標準、新要求,一些人即使擁有高中文化程度,也普遍認為自有知識難以開展子女的教育輔導工作,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婦女更是困難重重。對留守兒童而言,缺乏父母的正確教育引導,自我保護意識欠缺,極易受到侵害,部分因長輩的過分寵愛,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出自私自利的情況。
(二)身體負擔過重,生活質量不高。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農活、家務全由在家留守人員包攬。對婦女而言,面對生產生活雙重負擔,在農業生產、贍養老人和教育子女上,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致使身體負荷過載,過早引發老年性疾病。對留守老人而言,由于生產性農活過多或無人耕種等原因,大部分仍然從事繁重的生產和家務活動,一些老人除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外,還要負責教育、安全等問題,增加了其生活和心理負擔。
(三)致富能力不強,經濟收入偏低。在農村留守家庭中,大部分收入主要依靠務工,留守人員致富能力普遍較弱,有的甚至無勞動能力,日常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大部分留守婦女因照顧家庭及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外出務工,在家僅從事傳統種養業或以打短工為生,勞動強度大且收入較低。部分留守老人在獲得子女補貼的同時還需依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計,面對物價增長、種地成本的增加等多種情況,子女補貼常常缺乏穩定性且標準較低,一些老人仍要依靠自身勞動維持平時生計,用于看病買藥的多,改善生活的少,甚至部分農村留守老人自身生存都需要照顧,更談不上通過勞動增加家庭收入。
(四)家庭氛圍不濃,精神安慰缺失。青、壯年人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對家庭生活起到了改善,但也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缺失,老人、婦女、兒童這些弱勢群體精神上長期得不到安慰和關心,僅僅依靠電話維系親情。留守婦女獨自面對生活事務,壓力較大,遇到緊急情況時,缺乏幫助。對農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導致一些家庭出現了“空巢化”現象,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留守兒童一年中與父母聚少離多,長期缺乏情感交流,過多壓力和想法得不到疏導化解,導致性格偏執、不愛與人溝通交流等問題,致使他們童年缺失、心理變樣。
(一)確保教育問題,強化健康問題。扶貧必扶智。黨和國家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重視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注重教師團隊綜合能力,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也能受到高質量教育,實現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長大后為社會做出貢獻[1 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R],人民日報,2015.]1。有一部分貧困家庭孩子隨父母到外出務工地,教育問題難以解決,如需解決這一部分孩子就近入學難,回家接受教育無人照顧等問題,當地應與務工地實時溝通交流,保障孩子基本義務教育。
除了教育問題,還應該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政府應在保證留守兒童基本溫飽的同時,還應注重營養搭配,如學校每日提供營養餐,還可額外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并改善住宿條件,在對食堂人員進行膳食培訓指導,做到學校食堂科學搭配[2王定科,郭明霞.我國“三留守人員”社會救助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19(04).]2。
(二)加強農村社保機制,提高生活質量。貫徹落實關于貧困地區社會保障的政策,對農村醫療、社保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有關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強化群眾對政策的理解,鼓勵社會各界關注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有針對性的幫扶機制,確保留守老人生活質量。推進健康扶貧,要使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合理、減輕貧困群眾看病難的負擔,做到貧困地區看病方便、用藥便宜。如組織專家醫生定期進行移動診療,讓貧困群眾可以方便了解到自己的身體狀況。
(三)強培訓育產業,吸引勞動力回歸。積極組織廣大留守婦女外出參觀“巾幗”企業、扶貧車間,樹立致富信心。在教育培訓上,積極邀請專家、技術人才對留守婦女開展創業技能、家庭教育和法律咨詢等方面培訓。建立專家、技術人員包村、包戶指導機制,在果蔬種植、畜牧養殖上給予技術指導和幫助;在扶貧車間中,建立“一帶一”機制,盡快熟悉操作流程,實現本地務工增收。
充分發揮縣區產業特色,對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為回鄉農民提供用武之地,全力推動果、菜、畜等特色產業向現代化、機械化方向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前途的產業。在有條件的村社,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務工創業。著力引進骨干企業,在縣區和各鄉鎮大力發展規模化農產品加工企業,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戶通過入股分紅,增加收入。
(四)多管齊下優服務,提升幸福指數。在貧困地區建設留守兒童托管中心、老人照料中心、心理輔導室等關愛陣地建設,實現幼有所育所教、老有所養所樂。組織廣大干部積極入戶走訪,了解群眾需求,建立良好互動交流機制,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傾向,營造積極樂觀的環境。如在傳統節日開展多元化活動,營造節日氛圍,鼓勵留守老人廣泛參加民間文藝團體,增加一些老年人方便使用的健身器材和設備,強身健體。
實時了解留守兒童心理變化,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如可以舉辦各種文藝活動、詩歌朗誦繪畫比賽等,養成良好向上心態。在學校,老師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用愛護來填補缺失的親情。在家庭,家長應注意加強與孩子以及學校的溝通聯系,及時掌握孩子情況,多從心理上給予疏導,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開展正面教育引導,拉近親情距離。
解決“三留守”問題就需要針對這四個原因對癥下藥,相關扶貧單位應分別從教育、醫療、經濟、就業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應對“三留守”問題的繼續發展,為扶貧攻堅戰的大獲全勝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