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蒼南縣靈溪十中
在科學核心素養的組成體系中,主要包含四點內容:第一,科學觀念;第二,科學思維;第三,科學探究意識;第四,科學態度。在以往的初中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存在,很多教師都沒有對科學教育形成應有的關注,甚至會認為該門學科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該門學科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并且開始對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形成了穩定影響。
首先,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能夠有效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加強學習效果。在初中階段,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存在,很多教師都沒有正確認識到科學教學的價值以及重要性。在教學中,也只是簡單地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記錄背誦。但在核心素養的影響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其整體的學習難度自然也就會隨之降低;其次,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我國當前教育領域所提出的時代要求。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嚴格。作為一名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其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知識基礎以及實踐技能,同時也應具備較為豐富的創新思維以及科學思維。當學生能夠形成穩定的核心素養之后,其便能夠以科學的角度去處理職業上的問題,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
總體來說,知識與實踐之間具備較為緊密的聯系。只有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學生才能夠找到知識的本質,才能夠抓住知識的內涵,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創建一些情境,將知識與情境進行有效整合,然后利用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正確看待科學學科存在的意義,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加強個人的探索意識。
科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以及歷史的不斷更替,科學的理論也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豐富。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科學的本質為基礎,合理地對其進行創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與“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的知識時,通過對教材進行分析,教師會發現,在教材內主要展示了斜面實驗的相關原理以及相關過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將這些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或者只是單純地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實踐操作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實驗過程,那么所達到的效果也僅僅只是隔靴搔癢。學生雖然能夠記住實驗的現象以及相關的原理,但卻并沒有真正的抓住科學的本質,也不了解這一實驗原理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定律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之后,教師可以分別引導學生開展伽利略以及笛卡爾的物體運動實驗,讓學生進行相互對比,站在科學信息本質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可以正式引入牛頓的第一定律相關觀點。通過這一方式,學生能夠有效明確科學的本質,也能夠正確看待科學存在的重要性。
科學是一個廣闊無垠的世界。在科學領域,有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的原理以及知識。即便是在初中階段教材中所展現出的一些知識,也是會超過初中生的認知標準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未對此形成關注,而是硬性的引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了解吸收,那么必定會導致學生產生較強的抵觸心理,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對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借助網絡,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以另外的角度對科學原理進行了解吸收,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針對《植物的一生》這一章節,在教材內所涉及的知識重點是花卉的結構。而針對于花卉的成長過程以及開花過程,并沒有進行系統全面的講解。而這樣一來,學生的整體學習重點就會出現偏差。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網絡技術對這一問題進行處理。比如,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結合網絡設備為學生下載一些與植物開花相關的視頻。在完成教材內容講解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這些資料,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拓展以及學習延續,讓學生能夠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再比如,當教師在講解電荷與電流這一部分的知識時,針對摩擦起電這一實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原子”這一部分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探索。但對于初中生來說,對原子進行理解以及學習具有較高的難度。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建立虛擬的教學模型,以此達到教學補充以及教學拓展的效果,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完善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對以往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創新,以科學探索、科學本質、生活經驗以及智慧課堂為基礎,為學生創建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激發學生的質疑思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