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平陽縣鰲江鎮第五小學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1-13歲,這一時期的學生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對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也有了更好見解,也會更愿意表達。在新課標中也指出學生想要彰顯自己的個性、表達我自是他們在寫作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動機。但是在實際的寫作中,學生經常會有腦中有想法,卻無法落于筆的現象發生,所以在教師在要改進和完善目前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優化習作語言,克服對習作的恐懼心理,讓學生在習作時有內容可寫,并且思路清晰、邏輯通順、語言豐富。,
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寫作的也是一樣的,很多著名的文學作品的語言并不華麗但是卻貼近于生活,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能夠一遍一遍的讀,而且每次讀完都有新的感悟。但是很多高年級的學生為了能夠完成寫作任務,往往會在作文中采用一些虛構的素材,這會使他們的作文中缺少真情實感,不能夠打動人心。而且對于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學生寫起來也是困難重重,無法將內容寫得充實而動人。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平時注意積累,有時候很多平常但是有趣事會容易被學生忽視,但是這些事情往往是學生們的重要寫作素材。
例如,學生在作關于“母愛”主題的習作時,最常用的就是“在我生病時,媽媽徹夜寸步不離的照顧我”以及“媽媽每天都會接送我上下學”等這樣學生普遍會用的生活例子,這雖然是很多學生和媽媽之間會發生的事情,但是還會有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并沒有因為生病而被媽媽徹夜守護的經歷,卻還會在作文中寫這樣的例子,這是因為他看到有很多學生都寫這樣的例子,所以他也就用這樣的例子,根本不去考慮事件的真實性,也不會在腦海中回顧自己與媽媽之間發生的故事,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積累素材,比如可以讓學生們每天寫日記,將每天發生的有趣或者是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記錄下來,然后定期的去翻看日記,這樣學生們對平時發生的事情印象會更加深刻,在習作時也會有更多素材可用,就不會胡編亂造了。
在《語法的形式和理據》中石毓智有提到:“自然界中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嚴謹與和諧,而這在語言的語法系統中的表現的尤為明顯”在他看來,語法系統不但是嚴謹的,也是和諧的。語法更為注重的是語言的表達是否流暢,其次是字詞的使用是否合理,語句結構是否正確。所以教師在教授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習作時應該注意觀察學生在習作時是否有語言表達不通暢、字詞使用不規范的現象發生,教師一旦發現這種現象,應該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并給出正確的修改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掌握正確的語法,寫出的文章會更為通順。
例如,在我們日常口語表達時,經常說一些倒裝句,比如:“去哪?你”“今天是立夏,大概”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經常會將這樣的日常口語寫到習作中,這樣的語句在我們日常表達時并沒有什么問題,周圍的人也都可以理解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在習作時學生需要使用規范的書面用語,要明確寫明句子主旨和用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有這樣的問題需要及時跟學生溝通,并示范語句的正確寫法,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對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對這些修辭手法中又包含的具體含義的修辭并不十分了解。拿“比喻”來說,這一修辭手法還分為借喻、暗喻、明喻三種修辭手法,借喻這種修辭手法小學生比較少接觸,可以不做過多關注,但是暗喻和明喻這兩種修辭手法很多學生都無法將他們區分開來,此時就需要教師對這這兩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情景以及代表詞匯做歸類總結,并與同學一起進行交流和討論,幫助學生區分這個兩個修辭手法。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不同修辭手法的使用方法和表達效果,才能在習作中更好的運用這些修辭手法,使文章更為生動形象。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是在具體的習作過程中會有一些問題,無法用恰當的詞匯和語句將生活中的事件融入習作中,所以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多積累日常素材,幫助學生糾正寫作過程中的語法錯誤,并幫助學生理解各類修辭手法的用法,這樣學生的習作語言才能得到優化,寫出更優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