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第三小學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調動已有知識及學習經驗,在過程感受數學方法、思想,發現數學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區別于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這一課,教學目標是:
1、了解“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知道解決比賽場次類似的問題可以用畫圖法、連線法、列表法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去尋找規律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通過有效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所以我們在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仍需把握這一靈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我們日常的數學課相比,給學生留有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的自主性更強。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形勢上熱熱鬧鬧,人人都教能積極參與,讓數學活動課丟失了數學味,這樣就失去了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時,就重點設計了如何讓學生在操做七巧板時,數學思維得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
1、觀察七巧板,說一說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2、分小組整理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后向全班匯報。
3、利用七巧板,移動一塊或兩塊,成為另一種圖形。
4、解決由七巧板組成的圖案的面積問題,一是解決香港第34屆數學競賽會標的面積(給出用字母表示的一個圖形的面積,算出整個會標的面積),二是給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求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
在這四個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面積知識、分數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始終在活動中不斷的思考,而且使他們的思維層次不斷地在提升,實現了日常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
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延伸的空間比較深,學生活動的范疇比大,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多,這些因素就為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著名數學猜想、數學史料等。如,我在設計《七巧板》時,讓學生收集七巧板的來歷在課上做交流,了解宴幾圖與七巧板的關系;在設計《比賽場次》時,最后環節向大家介紹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
把一個比較復的雜的問題“退”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的,再解決就容易了。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不斷變革,傳統教育終將會被新式教育所取代,新式教育能夠結合社會當下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今天人們提到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實踐教學正是利用了孩子天生好動、興趣廣泛、厭煩學習等特點進行針對教學,利用實踐教學將課堂搬到課外,能夠充分地利用這種新鮮感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不會出現厭學心理,同時利用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也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改善師生關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