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初級中學校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在注重合作學習事實的同時,還要對其低效的成因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加強對其的處理,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在初中數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教學的新潮方式,利用學生結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法能夠發展學生的集體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是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很多初中院校的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開展過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反思。以下根據這些問題的表現與成因進行詳細論述。
第一,很多初中院校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沒有擺脫傳統教學的影響,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形式化的學習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教師過度干預學生小組進行學習,沒有在實質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這個問題的成因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不能擺正自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位置。此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較為匱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第二,在多數初中院校的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過程中,教師只是按學生的座次就近分組,從而使學生小組的組成沒有體現出學習能力互補、性格特點互補的優勢。具體來說,這個問題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教師由于不科學的分組,使各個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雷同,如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分為一組,導致了這樣的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整體學習能力的低下。這個問題的成因,就是教師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中“各盡所能、互相幫助”理念認識膚淺而導致的。
第三,當前我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材,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貼合性有限。當前我國的初中階段數學教材,無論是數學基礎理論,或者是例題展示,都不能夠完全滿足小組合作學習的需求。對于這種問題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國教材更新緩慢造成的。因此,廣大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讓教材能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更多的指導作用。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形式化的學習方式”的問題,廣大初中數學任課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利用學生主體教師參與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得到凸顯,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集體意識與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合作學習,喜歡與同學進行合作與溝通。
對于“學生小組的組成沒有體現出學習能力互補、性格特點互補的優勢”的問題,我們要利用統計與調查的手段,掌握全體學生的學情特點、學習能力特點、性格特點、性別特征等資料,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更加科學地劃分合作學習小組,從而使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都具有不同學情特點、學習能力特點、性格特點、性別特征的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更好地互補,這樣才能讓學生分別根據自身特長負責部分自身擅長的學習任務并合作完成總體任務,實現優勢互補、性格互補,從而最終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對于“當前我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材,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貼合性有限”的問題。廣大初中數學教師要在教材內容的指導下,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基于現有教學情況與學生特點,編寫適合由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校本教材。這樣的校本教材編寫,主要是基于官方教材的理論,創編適合由學生合作學習完成的解題教學內容。對于這些校本解題教學內容,可以充分引入“一題多解”“合作探究”“小組數學游戲”等適合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合作學習。
總而言之,在我國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領域,小組合作學習的廣泛開展是一種令人可喜的教學方式變革,但是由于很多初中數學教師沒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使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成因,利用自身教學經驗不斷地解決和完善存在于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才能進一步地促進初中數學教學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