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學
運用形象類比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既省時、省力,也達到了教學目的,又使學生對物理概念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高中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高中物理教學的目的之一,而僅憑課本中的定義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興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給物理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教師抓住學生類比、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舉出形象、生動、。有趣的事例讓學生去理解和想象,既達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高中物理中,有相當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體,使學生難以理解。如電動勢的概念,必修本的定義是:“電源的電動勢,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這種表述,沒有說明電動勢的實質——電動勢是電源把其它形式能轉化成電能的本領,也沒有達到讓學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電動勢的大小。當電源接入電路時,隨著外電路電阻的變化,電動勢的大小保持不變,課本中用了整整一個課時,通過實驗來說明電源的電動勢不變,而此實驗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險,而且實驗效果難以保證。自己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類比和說明。電動勢是電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的本領,就象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縫衣師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樣,都具有一種本領。木匠的這種本領已經具備,做家俱以后就把這種本領表現出來,就象電源接入電路時,把電動勢——電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的本領表現出來一樣,未接入電路的電源,這種本領未表現出來,大小保持不變。再加上實驗,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電動勢的概念。又如在講電場的概念時,為了得到某點電場的強弱,放入一個檢驗電荷,某一點電場的強弱與檢驗電荷電量的大小無關。這一點學生很難接受。在講到此問題時,我問學生:“同學們,外邊有沒有風?”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齊聲回答:“有”。我再問:“你們看到的是風嗎?”同學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很快回答說:“不是,是樹葉在擺動”。“對。樹葉是用來檢驗有無風及風向的物體。風的大小與有無樹葉及樹葉的大小無關。”使學生盡快明確了電荷是用來檢驗電場的,電場的強弱是由電場本身決定的,與電荷的電量無關。
形象類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當,否則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把學生引入歧途。這就需要我們在備課中備好類比事例,做到類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實際,這樣才能真正突破教學難點。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恰當的設計實驗或演示實驗,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又使他們懂得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學生對感性認識接受較快,印象深,記憶牢固。所以通過實驗可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內容銘刻在心。
物理教學中的某些結論學生難以接受,即使記下來,也不能理解,很快就會忘記。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學中,當兩個力F 和F 的合力F 一定時,隨著F 和F 之間夾角的增大,F 和F 將不斷增大,F 和F 之間的夾角不可能等于180。學生難以理解,在進行這里的教學時,我問全班同學:“咱們班里誰的力氣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學舉手或推薦“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預先準備好的繩子和重物,把重物掛在繩子中間,問學生:“誰能把這根繩子拉直?”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認為自己可以,想來一試,結果無論誰也不能把繩子拉直。由此對問題展開分析,使學生既有興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結論記下來。
又如在圓周運動的教學中,用繩子拴住的小球,在豎直面內做圓周運動,在最高點時,做圓周運動的最小速度。推導得出這一結論,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可像“水流星”雜技演員一樣,在教室里做一下這一演示實驗,很快使學生看到了結果,結論也就自然記下來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像慣性定律的教學,可這樣演示:把放在杯上的木板從杯了上撞掉,而在木板上的雞蛋卻不會飛出去,掉在了杯子里。等等。通過演示實驗來說明時,既直觀,又有趣,又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設計實驗,要有針對性,既要可觀,又要效果或現象明顯,更不能讓實驗失敗。這就需要在演示前進行反復調試和修改,做到萬無一失。否則,不但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讓學生去考慮這個實驗,結果把一個問題變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三、引導辯論 辯論能使某些問題在頭腦中逐步的明晰起來,中學生尤為好辯論,在辯論中,試圖通過發言來在公眾中尋找自己的地位,抓住這一點,可在學生中設立辯論。
通過物理現象,總結物理規律,得到其本質,是物理教學中的又一個難點。“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們所受重力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的越快。”這種錯誤的觀點,延續了近兩千年的歷史。就是沒能對物理現象認真分析總結的結果。伽里略在1638 年寫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指出,如果把兩個物體拴在一起,那么快的會由于被慢的拖著而減速,慢的會由于快的而加速......取一塊大石頭,設它的下落的速率為8,一塊小石頭,設它下落的速率為4,將它們拴在一起,整個糸統的下落速率應該小于8,但是兩塊石頭拴在一起要比以前那個速率為8 的石頭重......這樣從重物比輕物下落的快的假設就推出了與重物下落的更慢互相矛盾的結論。伽里略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小小的辯論使人們認識到原來觀點的錯誤。在進行自由落體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模擬辯論,逐步認識正確的結論。又如:“兩個直線運動的合成一定是直線運動嗎?”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他們用不同方式證明結論的正確或錯誤,逐漸明白確定合成后運動狀態的條件。
結語:解決物理教學的難點有許多,在這方面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同學們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個目的就是勤于思考努力解決問題。通過學生思考探究發現問題,由教師誘發,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極強烈的學習愿望,以主人的地位,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可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和提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