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林西縣民族中學
引言: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加強對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對此本文以初中音樂教學為例對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分析。
從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其具有著體驗性、操作性以及審美性的特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讓學生迅速的融入到音樂藝術環境之中,并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體驗,例如在初中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欣賞歌曲《茉莉花》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仔細反復的聽此歌曲,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從而逐漸讓學生感受到茉莉花的美,進而提升學生對改歌曲的深度認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參與到審美體驗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喚醒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認知,進而使學生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提升其自身的審美能力。
學生的音樂審美趣味主要是的學生對音樂的喜愛與熱愛,之所以通過初中音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趣味,其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教師的熏陶與影響,而教師作為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審美趣味對學生的審美趣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想要通過初中音樂教學逐漸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扮演一個優秀的欣賞者,并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以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音樂歌曲,然后采用問題導入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提問,如在課堂上設置“此首歌曲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畫面?這首歌曲中蘊含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通過這種問題設置的方式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趣味。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達到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名作名曲的背景因素講解和播放,引導學生從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民族特征等對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曲式的學習和了解,最后才是進行復雜的聽覺器官系統即音樂聽覺能力的鍛煉并形成習慣。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聽音樂,甚至有條件可以掌握一門樂器,經過親身實踐,來表現沒、創造美,進而提升自身從音樂中發現美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亞洲之聲》時,教師通過播放日本的注明歌曲《春之海》,通過這首歌了解亞洲的民俗風情及其亞洲的音樂特點。在賞析這首歌時,教師介紹了另外一個作品《櫻花》,通過作品名字的介紹,探明櫻花是日本的標志,直到介紹日本賞櫻花的櫻花節的來歷等,展示日本對櫻花的愛慕,了解《春之海》這首歌與日本人對櫻花的深厚情感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告訴學生:“在欣賞一首歌的時候,一定要了解這首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地點背景以及作者對音樂作品中注入的情感,這樣,才能在全面了解歌曲背景的基礎上,完成對一個音樂作品的賞析。”,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哼唱,并提示學生注意句末長音的長度,促進了學生從全面賞析音樂作品基礎上的審美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就要創設符合音樂作品的情境,讓學生在品鑒音樂作品、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最接近音樂真實的魅力。情境的創設也能起到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的效果,在符合音樂作品的情境中學習音樂也能刺激學生的大腦,讓學生通過音樂和情境對音樂本身要展現的情形進行想象,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想象提升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渴望春天》時,教師在讓學生聆聽音樂作品前,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的大量春天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并結合朱自清的文學作品《春》中的經典語句進行配合。并且教師提前講解了《渴望春天》音樂作品主要由大調式主和弦分解構成。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音樂的欣賞。學生因為對作品有了專業的了解,再加上情境的創設,所以學生在聽覺方面的系統訓練過程中,容易根據作品的指引加入自己的想象,并逐漸形成習慣,提升了學生在針對音樂作品的聽覺審美能力。
要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自主性。為此,教師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關注內心情感體驗式教學,并因材施教,突出個性化的教學,讓音樂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具體,爭取對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助益,讓不同審美觀點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審美能力方面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并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度挖掘初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審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