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
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蘆陽鎮第二小學
數學學科很多時候被認為是枯燥、無趣的代名詞,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也往往缺乏耐心和積極性,學習的興致不高,這導致數學學科的教學效率偏低。而隨著符號意識的不斷滲透和培養,可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數學思維,能促使他們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最終可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等的教學目的。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進行數學符號的滲透,以幫助小學生建構起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促使他們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發展。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這樣教師就可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符號,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學習《簡易方程》部分知識時,《簡易方程》是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對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不易理解。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小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場景中更好地理解符號。即可以教師和學生小明之間的年齡關系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可假設教師比小明大20 歲,那么教師的年齡應該是多少呢?由于該情境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貼近,他們會發現小明的年齡題目中并沒有給出,所以教師的年齡也是不確定的。當小明的年齡分別為1,2,3……時,教師的年齡就相應地表示為1+20、2+20、3+20……那么此時我們能否用一個字母a 來表示小明的年齡呢?教師的年齡又應如何表示呢?通過交流和討論,小學生會得出a+20 的答案。在整個過程中,小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含義,可促使他們掌握符號的本質屬性,進而可培養起他們的符號意識。
總之,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拉近小學生和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可促使他們體驗數學符號的產生過程,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小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對數學美的滲透,使得小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應付的心理比較明顯。而數學符號完美地折射出了數學學科的簡潔美和統一美,小學生對符號的理解越深刻,主動應用符號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就越強烈。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創設多樣化的探究活動,以使小學生在探究中感知數學符號,并深入體會數學中蘊含的美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學習《數學廣角——雞兔同籠》部分知識時,面對題目“今有雞兔同籠,上有頭35 個,腳94 只,試問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時,教師就可組織探究活動,即鼓勵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深入思考,并認真琢磨應該如何解答。有的學生表示可以用假設法,假設兔子抬起兩只腳,那么雞和兔子的腳數一樣,此時腳的只數應該是70 只,比94 要少24 只,可得出有12 只兔子抬起來了腳,進而可求出雞的只數。有的學生則表示可以借助列表的形式,表格如下:
雞的個數 0 1 …… 23 24 25
兔子的個數 35 34 …… 12 11 10
總的腳數 140 138 …… 94 92 90
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我們可否借助字母表示數來解決呢?如果假設雞的只數是x,那么兔子的只數就是35-x,此時大家可否借助未知數列出等式呢?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小學生會發現借助未知數列出方式是比較簡單的方式,這能幫助他們進一步感知符號在實際問題中的運用,效果較好。
總之,多樣化的探究活動能促使小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可使抽象問題變得更加形象具體,這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想高度,促使他們的數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現階段,很多教師陷入了一個誤區,他們過于要求小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背誦和記憶,導致學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課堂教學效果較差。為此,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的符號意識時,應注重實際應用問題的滲透,以促使小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復雜的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部分知識時,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生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在熟記周長公式的同時做到熟練運用。這樣教師就可在周長公式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符號思想,即長方形的周長是(長+寬)×2,此時如果我們用字母a表示長,b 表示寬,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即可表示為2ab,相對于漢字表示法,字母表示要更簡潔易懂,同理對于正方形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應用題中應善于引導小學生借助周長、面積公式等去解答,以提升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解決問題中運用符號,可使小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強,收獲也將更多。
綜上所述,符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培養數學符號意識是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中抽象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因此將符號思想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促使小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數學公式,并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數學感知能力等,效果較好。當然,對小學生進行符號意識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才能促使小學生的數學基礎更加扎實,對數學學科的認識更加深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