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朗仁青
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水洛鎮小學
引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認為應用題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的一種方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數學應用題的實質,使得應用題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用題教學逐漸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難點。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如何提高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數學高效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科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基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題能力培養培養作出努力,教師在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上應該作出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1]。例如,應用題“每千克稻谷與碾出大米的比例是10:7,碾米廠若想獲得500 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稻谷?”,筆者發現很多小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在讀題過程中就陷入誤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應用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題干內容,轉化已知條件,如本題中“每千克稻谷的產米率為70%”這一隱藏的數量關系,只要學生可以順利轉化,則這道題迎刃而解。
應用題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在組織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好邏輯思維培養工作,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自主解題能力,為其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提供契機[2]。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規范學生解題思路,讀題、標注、畫圖、梳理、解答是正確的解題流程,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如例題:南京到上海的水路392 千米,同時從兩港各開出一艘輪船相對而行,開往南京的船只速度28千米/h,開往上海的船只速度為21 千米/h,請問幾小時之后兩艘船可以相遇?針對以上例題來說,小學生在讀題過程中,就應該找到關鍵詞,如“相對”、“相遇”等,并圖文結合,利用線段表示路程,縷清思路。
應用題利用漢字描述題干,因此小學生在理解題干含義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好區分對比,以免遇到隱藏障礙,提升學生的解題準確率。如在以下例題中:“花花和麗麗共同看一本故事書,花花看了9 頁,麗麗看了15 頁,請問:(1)麗麗比花花多看了這本書總頁數的,請問這本書的總頁數是多少?(2)花花看了總頁數的,請問麗麗看了總頁數的多少?(3)麗麗和花花看到目前的頁數都是各花費了3 天時間,那么五天后麗麗比花花一共多看多少頁?”,以上三個問題中,對所求要求不同,學生在解題思路上也要有所不同,體驗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在不同設問的對比中轉化思路,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很大意義。
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教學,但是要想實現生活化教學效果的優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符的生活化案例,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我們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將超市購物以及利息計算、人口數量統計等實際問題融入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3]。比如筆者就在“加減法”這部分的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生活情境:“明明奶奶在超市購買了16 個橘子,小利吃了2 個、小方吃了3 個、明明吃了4 個,請問還剩下幾個橘子呢?”,這時候學生就列出算式,如16-2-3-4=7(個),還有16-(2+3+4)=7(個),學生獨立完成計算過程,兩個式子盡管計算結果一樣,但是卻體現了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也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
一節效果良好的數學課,教師總是側重于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側重于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掌握理論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實際應用。應用題教學也應當如此,學生在學習應用題時借助直觀和操作活動毫無疑問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重視課堂活動與應用題教學的有機結合。以“梯形面積計算”這一問題為例,如果單純的讓學生依靠公式去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往往只能夠生搬硬套的解決,對于問題的實質完全不了解,在后續的聯系中也是錯誤百出,但是如果讓學生通過“動手剪一剪”的活動來將體形轉化成已經學習過的圖形如長方形等,然后在求出面積,那么學生對于計算公式的理解將會更加的深刻,其思維也會更加的開闊,哪怕遇到稍微復雜的相關問題,學生也能夠積極正確的采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重視過程而不是結果,重視體驗而不是死記硬背,在活動中學習應用題,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自信心毫無疑問是更強的。
綜上,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知識應用意識和能力的良好路徑,因此當前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重視起應用題教學環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構建利于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我們仍然可以看見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些不足,想要提升學科教學質量,我們就要積極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生本課堂,深化教學方法研究,致力于應用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