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春
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小學
著名的數學教育學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促發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以此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基于此點,有必要從前提;條件;策略;方法四個方面來探索小班化數學活動教學。
1.創設數學活動,讓過程具有創造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和分析、整理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置學生于主體地位,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靈活,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創設數學活動,讓學生具有自主性。一個理想的學生數學學習應該是積極參與,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自主選擇,自由表達,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滿激情。教學中,如果教師主導過多,學生可能只是聽眾。靜的機會多,失去了親身經歷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顯現出來。教學時教師應創設一系列的數學活動,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自主參與活動是幫助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的法寶。
3.創設數學活動,讓活動具有數學性。《數學新課程標準》在論述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時,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數學活動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數學性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1.物質環境。物質環境包括教室環境、材料的準備等有形的物質,環境作為教學的潛在課程,對學生的行為有引導作用。因此,在探索型數學活動中就更需要環境的支持。一是創設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物質環境;二是創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物質環境。
2.心理環境。師生關系,是心理環境的主要方面。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最大希望依次是:減輕學生負擔─→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歧視差生─→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凈化教學心理環境。只有建立一個和諧的、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環境,努力創設好數學活動教學的外部條件,讓教師和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下進行教學,這才能達到數學活動教學的預期目標。
1.問題情境——假設推測——活動驗證——作出總結。“問題”被喻為數學的“心臟”,告示數學教育工作者,“問題”乃數學生命活力的源泉。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是課堂涌動生命活力的數學問題情境。通過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體驗某個角色,體驗實踐探索過程和體驗某種社會情感等,都能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激發學習內驅力,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使主體自主參與。
2.故事導題——游戲活動——討論點題——比賽競賽。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它重在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旨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活動課,應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
3.布置課題——展開調查——撰寫報告——評價總結。《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中對實踐活動課提出了“聯系周圍事物組織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的教學要求。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又能改善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活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學中可打破時空的限制,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地安排相應的實踐內容。
1.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兒童對任何事物都懷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一種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情境,以游戲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活躍學生的創造才能。
2.創設操作情境,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數學課上,必須加強操作活動使學生人人動手,思維隨之展開,這很容易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概念記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學習內容中的新知識,轉化為問題,隱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讓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生認識活動的內部矛盾,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發現問題,再經過積極思考、探討去解決問題。
4.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我們在教學中,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在集體合作中展示自己,創造個性。
5.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活動教學中,我盡量創設生活情境,采取讓學生體驗生活原型,再現生活事實,喚醒生活經驗和解決生活問題方式,使學生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6.創設想象情境,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從前提、條件、策略和方法這四個方面來探索數學活動教學的成功要素,正確認識教學中數學活動的內涵,掌握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活動教學,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