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余慶縣關興中學
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是學校領導通過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和引導師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優化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現階段,學校管理受到了來自校領導、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等各個因素的影響,作為校方必須認清形勢,發動全體教師的力量來配合各項提高學校管理效率的措施,從而有效改善農村小學學校管理的不利局面。
1.工作計劃種類較多,難以執行。
學校計劃目標應該結合實際,措施應該得力,實施方案應該周全。但是,有些學校計劃隨意性較強,脫離學校工作的實際。作為學校,只在乎有沒有計劃,計劃種類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更有甚者,極少數學校出現補寫計劃的現象,計劃不是制訂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訂在工作之后。這些學校開展工作時,只能被動應付,很難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學校制度齊全,難以落實。多數學校制度建設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匯編。然而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打折扣的現象,獎罰不到位,領導們對某些現象帶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態度曖昧,致使學校的制度形同虛設,制度建設的目的仍然是應付檢查,削弱了制度的約束和激勵功能。
3.教育評估不盡科學。教學評估存在幾種不良現象:一是評估只看結果,輕視過程。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的評估,會造成學校的管理失去過程控制,從而使學校管理背離教育方針,違反教育規律。二是評估注重材料,不注重實際工作,此種現象滋長弄虛作假之風,出現評估前補材料、造檔案,評估時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三是評估注重學生成績,不注重綜合因素。學校辦學水平的評估,教師的競聘上崗,職稱評審,學生成績的排名占了很大比重,對于一些薄弱學校,甚至是一票否決,這也不利于教育觀念的轉變,嚴重制約著素質教育的發展。4.民主管理意識淡薄。目前學校管理存在兩種認識上的偏差:一是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理,就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這樣校長在行使權力時獨斷專行,搞一言堂,使學校管理氣氛僵化,學校中層干部和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壓制。另一種認識認為,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學校管理的好與壞,學校辦得成功與失敗,其榮譽與責任都由校長一個人承擔。教職工對學校管理的參與意識不強,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切都可隨和,工作被動應付。這兩種偏差都不同程度地制約著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響甚至貽誤學校工作。
1.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師資力量是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師資力量的提升也是學校的辦學主題,要想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管理成效,必須要建設出一支綜合水平過硬的教職工隊伍。為此,就需要對教師開展培訓與教育工作,這種培訓需要具有針對性,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培訓工作要集中在備課上,注重提升他們備課的規范性。對于中年教師,則要注重提升他們教學的創新性,在教學改革工作上下苦工,幫助他們形成科學、創新的教學理論。在培訓與教育工作的開展上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措施,拓展民主溝通渠道,以教職工為本,實施民主管理模式,這不僅可以激發出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對于提升培訓效果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模式的管理下,傳統的單向溝通可以轉變為雙向溝通,溝通的平等性得到大幅度提升,這不僅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學校管理水平,還能夠促進學校人際關系的發展,促進和諧校園工作建設的穩定進行。
2.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學校教育的評價一直都是解決學生、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良藥。評價講求科學,傳統的以學生成績為主的評價體系已經不適用,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努力程度、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實踐效果來看,以激勵為主的評價體系廣泛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歡迎,同時它也能體現公正公平的內涵,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課改的專業性強,理論精深,農村老師雖然經過培訓,但在實踐教學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偏差,僅依靠學校制訂評價體系是有困難的,農村學校需要一個像樣的科學評價標準,有了科學標準指導下的質量評價,教師和學生才能積極教學、學習,學校管理質量才會提高,學校工作才會良性循環起來。
3.增加投入,更新設備,充分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學校教學管理的關鍵部分。根據學校各管理部門的職能,管理信息系統可分為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職工管理、圖書管理、財務管理、事務管理等,只要落實這些系統的現代化管理,學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合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對教育來說更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也要求教師應具備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技術發展到今天已被社會各界所認可,在農村地區更是應該得到推廣和發展。
經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確定當前我國在農村中小學教育和管理體制的發展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在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過程中,學校的教育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和國家的綜合發展。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開展和落實,我國整體教育事業也在逐漸提升和完善,在這個背景下,傳統的學校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和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一些部門和崗位需要進行適當削弱,還有一部分崗位需要將職責加以強化。因此,要想更好地適應全新的崗位和部門,就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保證管理體制的穩定,為教育事業的有效開展提供更大的幫助。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都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和論述,希望對今后我國農村教育管理和體制的完善起到積極作用,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