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縣大川中心校
歷史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內容之一,對學生歷史思維、歷史知識掌握能力等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拓展學生歷史知識層面的基礎上,還需要適當拓展歷史學科教學的內容。將網絡技術引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資源,在短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網絡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也能夠擺脫枯燥、壓抑的課堂環境,以生動、形象的聲音及圖像為學生實施教學指導,保持初中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狀態,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文章將結合網絡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研究活動帶來一定借鑒價值。
網絡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則、啟發性原則以及開放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發散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特征等實施教學指導。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歷史知識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歷史的豐富魅力。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遵循啟發性原則,教師可以適當通過問題導入的方法,以教材為依托,為學生創設一個充分思考、充分探究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問題思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使學生能夠逐步進入到自身的“最近發展區”。
開放性原則指的是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將網絡教學資源融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建立校園內的局域網,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查找相關的學習材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的形成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性格特點實施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形成。
網絡信息最大的特點在于知識儲量極大,能夠滿足當代教學對于課外知識的擴充需求。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現知識,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得到最大化的知識面擴充,并且能夠很快地更新各種知識,使得課堂教學能夠與時俱進,擺脫舊有教學體制的禁錮。初中歷史教材往往多年一改,而許多歷史知識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改變,教材未能及時做出改變,這時網絡技術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課改對于學生的歷史知識面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從而有效擴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例如,教師在進行“蘇聯的改革與解體”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基于課本知識,在網絡上搜集蘇聯改革與解體對中美等主要國家產生的影響,對這一歷史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擴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于教材內容的把握,抓住重點進行相關的擴展,從而使課堂教學能夠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
新課改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弱化了“應試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初中歷史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要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有效活躍,能夠通過多個角度去完整地看待一個歷史事件,從而能夠學會應用唯物史觀去看待事件。在這一要求的引導之下,教師要對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進行更深層次的革新。網絡技術的合理運用,則能很好地幫助教師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搜集各家歷史觀點,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歷史觀點中所體現的歷史角度,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個歷史事件及問題,從而有效活躍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要注重有益歷史觀點的搜集,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不是將所有的不論正誤的觀點都在歷史課堂上展現,從而誤導學生,極大地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長期以來都是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具有較好的自學能力,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輕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僅是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課本內容進行提前閱讀,在上課前對于課本知識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并未能深層挖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運用網絡手段搜集與將要學習的歷史知識相關的知識點,從而達到高效率自主學習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提前在網絡上搜集與該課時相關的知識點。學生搜集這一知識點時,往往能夠搜集到知識框架圖,從而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整理與應用。在搜集過程中,學生能夠搜集到許多課本內沒有的知識點,如國際工人運動在哪些國家得到了強烈響應等,從而對于該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總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新的發展契機。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網絡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擴充課外歷史知識,還能夠達到活躍學生歷史思維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合理且靈活地對網絡技術進行運用,使網絡技術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上的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