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口鎮江東幼兒園
“據”對于幼兒科學活動的評價是前提,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隨意一個沒有根據的評價都將會影響幼兒對待科學的情感態度。而我們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就是要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的評價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們的評價時機是否合適,評價內容是否明確,評價方法是否適宜,老師們也是“迷霧重重”。
案例一:
“快來看啊,這有個洞!”“這應該是個老鼠洞吧,老鼠最喜歡鉆到洞里去了!”“不對,洞太小了,老鼠鉆不進去的!”為了能讓孩子們盡快整理隊伍回教室,我直接說這就是個老鼠洞......在我說完以后,孩子們就沒有再繼續討論下去,而是怏怏地跟著我回了教室......
【存在問題】評價前對幼兒探究過程的觀察傾聽不夠充分
案例二:
在“水壓井”的科學活動中,妮妮正認真地搖著搖柄,“老師,是不是我的力氣大,把它搖上來了?” “不是的啊,你下面有一顆珠子,這個珠子是用來堵住入口的,因為你在搖搖柄,往下搖的時候珠子就堵住入口了,水就出不去了,你往上搖的時候珠子就被水的氣壓往上抽了,所以入口就打開了,水就又重新進入到罐子了。”當我解釋了一通,妮妮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后來就再也沒有與我探討水到底是怎么來的......
【存在問題】評價的內容沒有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太枯燥乏味
案例三:
“老師,你快看,“雪”被吸住了!”語涵興奮地向我展示她的小實驗,一邊搖晃著透明的一次性杯子,一邊自言自語著太神奇了。面對興奮的語涵,我拍拍手表示對她的贊揚。面對我冷淡的“評價”,語涵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存在問題】評價形式單一,簡單
簡單、單調的評價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而且還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所以,豐富對幼兒科學活動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俗話說,有“據”便有“理”,在對幼兒科學活動評價中教師要有十足的“據”才能對幼兒進行評價。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觀察和傾聽以把握整個探究過程并快速扼要地記錄下幼兒所說的話或用錄像拍攝下幼兒的探究行為,從而為下一步的評價和學習做準備。
1.軼事記錄法
軼事記錄法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對幼兒自然表露的行為進行原始、真實的記錄。這種記錄方法為評價幼兒收集了很多真實、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教師對幼兒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有助于教師發現對不同孩子的發展起作用的因素,使教育干預趨向合理和科學。
2.行為觀察檢核法
在觀察幼兒之前,我們可先依據評價項目來缺少定觀察的行為目標,并制成一份行為觀察檢核表,將要觀察的行為列入表中,實際觀察時,只需要對照檢核表的各個項目進行逐條檢核,并在符合的條目上做記號即可。但這些條目的設定必須反映評價的內容,具有代表性。方法簡單方便,教師可以從幾個關鍵的行為中獲得較為準確的信息,從而可以第一時間針對幼兒的行為表現給出評價。
3.訪談法
訪談法又稱談話法,是指評價者通過直接與訪談對象交談來獲取信息的一種收集評價資料的方法。一般由教師擔任訪談者,在訪談中收集幼兒在科學活動的一些信息,從而可以對幼兒進行更加全面、真實的評價。
1.評價主體的多樣性
現在的課堂評價主體單一,較多都集中為教師一統天下,幼兒處于被動地位。如諾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將教師和幼兒評價有機結合。讓幼兒評價自己探索活動過程及活動結果,讓幼兒既了解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還幫助了幼兒在同伴評價中學習了別人的優勢來解決自己在探索活動中遇到的難題或困惑等。
2.評價形式的多樣性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較多的是語言評價、物質獎勵,還可以包括表情、動作行為評價。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評價,都要體現評價的激勵性。教師需要全面、真實地收集和分析幼兒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正確地做到有“據”可評。有“據”可評讓幼兒真正地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和重視,對他們每一個幼兒探究和發現的關注、支持和鼓勵。
3.評價個體的差異性
《綱要》中強調“教育內容要更多的考慮到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兒童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就感。”這便需要教師從幼兒前期能力水平的理解以及對本次活動過程的觀察這兩個維度進行評價。評價應根據幼兒本次活動的操作情況結合幼兒原有的能力水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對幼兒的縱向評價,避免幼兒間的平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