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縣橋頭鎮朱涂小學九小校區
小學音樂這門藝術性學科在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想要將班級合唱教學的質量有效提升上去,那么必須要培養小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對合唱教學策略進行創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小學生能夠主動的加入到音樂合唱中來,不斷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上去。
針對當前小學生對于合唱教學興趣不高、主動性較差的情況,教師應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生動形象的合唱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下進入角色,主動去感受不同的音樂形象,真正融入合唱教學過程之中,更好地展現合唱歌曲的內涵。根據歌曲的內容創設藝術情境,使學生在不同的角色中感受歌曲的音樂形象。首先,教師要抓住教材中合唱歌曲的特點,將歌曲內容融入具體的場景之下,讓小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音樂氛圍中去理解和掌握歌曲特點。其次,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將歌曲練習置于不同的場景之中,讓學生作為歌曲合唱的主體,與音樂充分融合、交織,深入體驗合唱歌曲。例如,在學習合唱歌曲《榕樹爺爺》時,結合歌曲內容讓學生經歷從看望榕樹爺爺到一起玩耍、再到與榕樹爺爺道別的不同場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樂學、愿學。
根據實踐觀察,小學生對于合唱概念理解不清晰,很多學生認為合唱就是齊唱,混淆合唱的概念。因此,要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幫助學生建立和聲概念,在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和聲意識,激發學生的內在和聲體驗。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將音高直觀化,幫助小學生在空間上建立良好的音高觀念,學會自己尋找高音。教師可以借助科爾文手勢,從簡單的歌曲入手,邊唱邊做手勢,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音階練習、旋律音程練習、和聲音程練習培養學生的音準、音程概念,不斷培養小學生的合唱意識。此外教師還要運用科爾文手勢指導學生聽橫向旋律,使學生對和聲有初步的認識,然后進行多聲部縱向練聲,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建立和聲概念,奠定合唱教學的基礎。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重復庫考的合唱方式容易讓他們感到厭倦。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合唱訓練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積極參與合唱練習,不斷培養他們的合唱能力。首先,合唱訓練可以采取游戲化的教學形式,指導小學生進行合唱呼吸習慣的訓練,讓小學生在直觀感受中把握合唱特點。例如,設計“小狗喘氣”“聞花香”“吹蠟燭”等游戲,讓小學生在快吸慢呼、慢吸慢呼的訓練中鍛煉肌肉彈性,提高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其次,采取輪唱形式,為合唱搭建橋梁,通過簡化訓練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小學生在輪唱過程中把握歌曲的音高和音準。最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以教材為依托自主創編音樂作品,在二次創作中訓練學生的音型、音準,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器樂與歌唱都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器樂不斷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并得到了小學生的喜愛。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借助器樂輔助合唱教學過程,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彌補學生歌唱能力的弱化,使學生在歌唱中合唱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提高音樂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針對學生在二聲部合唱中經常出現的音準不穩定現象,教師可以采用豎笛輔助合唱過程,讓一組學生合唱高聲部旋律,另一組學生用豎笛合奏低聲部旋律,在共同配合中鞏固低聲部旋律的音準和和聲音準,實現聲樂與器樂教學的雙贏,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歌唱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總之,合唱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能夠鍛煉和培養小學生多方面的音樂技能,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要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音樂教師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小學生的合唱興趣,在循序漸進的合唱訓練中培養小學生的聽、唱能力,不斷實現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