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第三小學
知識在于積累,讀書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是幫助孩子拓展知識、開拓思維的有效方法,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閱讀習慣應該從一年級抓起。
閱讀教學對小學生而言,除興趣外,則完全在于閱讀時有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專心致志的習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而這種習慣又必須靠老師、家長們的堅持不懈的督促幫助完成。從孩子們入學開始,我們就給家長們布置了閱讀的要求,每天要求孩子們必讀半個小時的課外書籍,為了能讓家長和孩子們堅持下來,還要求家長們把孩子們讀書的視頻發到班級微信群,現在班級大部分的學生堅持的比較好。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是靠勤學好問得來的。因此,對一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不論是指導預習、講授新課,還是輔導課外閱讀,教師都應注意培養學生善于審視書本、發現閱讀障礙,能先自行釋疑解惑的習慣。遇到閱讀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及時 “問”的好習慣。
小學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不必只禁錮在枯燥的課本之中,而愿意通過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因此訓練一年級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對他今后閱讀習慣的形成,起著一定的奠基作用。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將適當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的讀物,如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以課堂為紐帶,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識火花來引爆課文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大張旗鼓表揚能回答上書本不涉及的課外知識,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只是微微地打開了一個通往知識世界的窗口,以激勵其閱讀的興趣。
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年級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作為一年級的老師,不可忽視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今后學習或生活的重要影響。一旦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
閱讀習慣的培養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標準》準確地指出了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他們已有一定的拼讀能力,一開始就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至關重要。在借助拼音讀物朗讀時注意強調一個“準”字,要求學生發音準,不念錯,不任意添字、丟字。每一個字的發音要響亮、清楚,要注意不可唱讀,還要讓學生養成邊讀邊看標點的習慣。朗讀還得根據課文的思想感情,讀準課文的語調。
具體做法:①養成“多讀法”習慣。可以給學生多提供獨立閱讀的機會,這樣便于教師發現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對于農村里的孩子,字的音準不夠,這就要多創設講普通話的氛圍,多運用、多鍛煉,形成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闡明了“多讀”的道理。②養成“互讀法”習慣。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你讀我聽,我讀你聽的讀書活動,使讀、聽有機結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③養成“比讀法”習慣。在閱讀之后,有意識的讓孩子們以講故事的方式與大家交流,而不是看過之后就忘了,如:演講、朗誦、故事會等形式,在同學之間開展讀書競賽。④養成“評讀法”習慣。即學生讀、同學評、老師評的讀后評活動,這是有利于及時總結經驗,糾正不足,肯定成績,找出差距的督促激勵法。同時由于低年級兒童最初的閱讀是從一些拼音讀物開始的,教師應該有選擇的介紹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漢語拼音讀物。老師在推薦讀物時還要注意讀物的廣泛性,童話、科普讀物都應接觸,為學生以后在閱讀的廣度上和深度上作準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識字量不多,讓其獨立閱讀是十分困難的。這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其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升。小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是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善于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活潑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迅速進入作品,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時,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與課文相關的小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年級學生營造具有真實畫面感的文章內容,強化其語文閱讀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隨著國家教育的不斷完善,人們對閱讀也越來越重視起來,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起步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但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閱讀這件事情,此時,需要學校和家庭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為自己一生的語文學習開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