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著力培育農民合作社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切實提高其生產經營效率,有力發揮了合作社聯結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和現代農業的排頭兵作用,促進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依法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數量突破7.35萬家,出資總額達1666.63億元。
在農民合作社發展中,江西省以優化發展環境、創新扶持方式、堅持示范創建為抓手,指導工作扎實有效,合作領域從個別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擴展覆蓋了種植、養殖、運銷、加工、農機、植保、資源開發、農家樂、鄉村旅游等各個方面。
一是優化發展環境。為創優合作社發展環境,江西省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規范和促進農民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2018年,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贛辦發〔2018〕16號),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優化發展環境,緊緊圍繞全省農業結構調整九大產業發展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促進農業規?;?、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機械化、品牌化發展。2020年8月,11家省直單位印發了《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贛農辦字〔2020〕3號),指導蓮花縣等5個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抓好試點方案,引導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農業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各地也相應出臺相關意見措施,從政策層面給予農民合作社相關扶持舉措,有效創優了農民合作社發展環境。
二是創新扶持方式。江西省加大財政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力度,設立面向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惠農信貸通”,加強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 設,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安排4760萬元、5078萬元、3716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重點扶持國家級、省級合作社示范社和聯合社。扶持重點為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成員教育培訓、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市場營銷和農業技術推廣……滿滿實招硬招、累累“真金白銀”,3年里已有637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獲得財政資金扶持。2020年,省財政安排3986萬元專項資金對合作社進行扶持,并創新性地提出對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相關服務的主體進行項目資金扶持。
三是堅持示范引領。堅持典型引路,注重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全省農民合作社提質增效。近年來,江西省切實做好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四級聯創工作,如今各級示范社數量分別為國家級示范社350家、省級示范社1175家、市級示范社1901家、縣級示范社3003家。2019年,蓮花縣、玉山縣、上高縣、吉安縣和南城縣等5個縣成功申報成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全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為抓手,以點帶面,推動示范縣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信息化管理技術運用,加強指導員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單體合作社實力,促進合作社聯合合作,探索總結農民合作社合作新模式,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與此同時,江西省還主動自我加壓,選擇鷹潭市開展整市試點,形成試點單位“5+1”格局,統籌安排725萬元專項扶持資金,以推動試點工作取得實效。

江西省培訓農民合作社輔導員
經過多年發展,江西省農民合作社呈現主體數量增長快、主體質量提升快、農民入社率提高快、資本規模擴張快、經營范圍拓展快等“五快”特點,合作內容由單一的生產技術,拓展到產加銷綜合服務,并向品牌、流通、精深加工等縱深發展,有效解決了政府部門“包”不了、單家獨戶“干”不了的事情。
一是成為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牢固紐帶。從成員構成看,全省合作社集新型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戶于一身,普通農戶成員占97.%,囊括24969個非農戶成員以及6700余家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搭建起了多元主體融合的組織框架。從組織功能看,合作社融生產與服務于一體,提供耕、種、收、儲、運多環節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土地、資產、技術多要素合作,真正起到了組織農民、服務農民、提高農民的中堅作用。
二是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有效載體。合作社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開發優勢產品,組織開展專業化、規?;a,催生一大批柑橘、茶葉、辣椒、葡萄、水產等專業村甚至專業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帶、產業群,有效促進了特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是成為驅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合作社依托自身優勢,如組織化程度高、機械化水平高、技術到位率高、品牌和產業化水平高,有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例如,合作社制定、實施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組織廣大成員進行標準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據統計,全省有3967家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合作社達3244家,有4426家合作社創辦了實體,2591家合作社開展農村電子商務,902家合作社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四是成為助推產業扶貧的中堅力量。省農業農村廳與省扶貧辦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助推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指導合作社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自主經營、流轉經營、領養促進、資產托管、資產收益、就業務工、消費扶持、技術支持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據統計,截至2020年5月,全省參與產業扶貧的合作社12395家,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054.39元/年。全省24個國定貧困縣培育農民合作社1.83萬家,貧困戶成員達1.3萬多戶。會昌縣紫云山休閑觀光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精準脫貧為目標,以產業強社為抓手,形成“村委會+合作社+農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上臺階,實現了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和貧困農戶同步發展。
五是有效提升了農業科技水平。合作社通過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實現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例如,余江縣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投資50.4萬元,引進水稻優良新品種,購置育秧盤、無公害農藥、農膜、插秧機,采用機械化插秧及規范化育秧新技術,水稻平均增產100斤/畝,每年可增加直接經濟收入28萬元。
六是廣泛帶動了成員及農戶增收致富。合作社是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完善“統分結合”經營制度的成功實踐,既充分保護了農民生產自主權和積極性,又有效解決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帶動了成員及農戶增收致富。例如,分宜縣紅陽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以鳳陽鄉為中心,輻射帶動全縣10個鄉鎮及周邊渝水區、宜春市等地多個鄉鎮3000余農戶,種植西瓜4萬余畝,從每年5月—11月可以采摘4—5批,畝均純收益達5000元以上。
為推動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創新發展,接下來江西省將念好“實、聯、融”三字決,做優做強農民合作社,切實發揮其發展現代農業排頭兵的作用。

江西省農民合作社輔導員入社指導
一是以“實”為抓手,推動農民合作社穩步發展。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工作,全面加強各級示范社的評選、認定和監測工作,培育做優各級示范社,輻射帶動一般社,梯次推進全省農民合作社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二是以“聯”為突破,推進跨區域合作和同業聯合。鼓勵農民合作社依托品牌、產業、產品組建聯合社,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組織化水平。結合全省實際,發掘扶持產業、效益、技術等帶動能力強的聯合社,提升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培育其成為龍頭企業;支持聯合社開展技術改造,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農業品牌;支持和鼓勵聯合社之間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聯營合作。
三是以“融”為重點,大力構建多種形式的聯合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跨產業的聯合與合作,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聯合機制,實現各類主體融合發展;支持龍頭企業采取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形式,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鼓勵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土地、勞力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形成產權聯合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