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筆者陪同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理事長畢美家參加了第八屆國際精準農業航空會議。這次會議讓筆者對農用無人機的發展也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行業企業發展快速。全國從事農用無人飛機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有20多家,制造企業近300家,零配件生產企業400多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無人機品牌,產品暢銷美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300多家無人飛機植保作業服務公司,建立了基于無人飛機的多種形式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過去幾年,我國農用無人飛機數量年均增長在25%以上。
植保作業效果顯著。在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推動下,植保無人飛機的裝備總量、作業面積增長迅速,不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型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和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社,對購買無人機非常踴躍。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我國農用無人飛機型號已超過200種,其中多旋翼就有160多種。根據與會專家測算,2017年底,全國農用無人機接近3萬臺,作業面積1億畝左右;到2019年底達5萬臺,作業面積4億畝左右;到2020年底有望達10萬臺,作業面積直逼10億畝。無人機在水稻、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植保和噴灑棉花落葉劑作業環節得到越來越廣泛使用。
據有關部門測算分析,未來5—10年,我國農用無人飛機將處于高速增長期。一是產品功能與應用領域將趨多元化。植保作業范圍將由糧棉作物擴大到更多經濟作物,應用領域也將擴展到播種、施肥、農情監測等環節。二是系統運行和操控方式將更趨智能化。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將更加廣泛嵌入農用無人飛機領域,促進其智能化發展。三是工作過程和運行效果將趨精準化。定高定速、仿地飛行、軌跡記錄、斷點記憶等新技術將助力農用無人機構建起更加精準化的操控體系。四是農用無人機的有效載荷和續航里程等表現會更加優越。非專業人員也有機會通過簡單培訓就可輕松自如操控無人機作業。
畢美家理事長在大會上致辭時指出,由于農用無人機尚屬于新生事物,這一行業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領域,又深度嵌入于農業產業,無人機生產商需要與知識能力參差不齊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打交道。因此,除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抓緊制定行業發展標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之外,還需要建立起相對緊密的農用無人機產業鏈聯盟,將無人機生產商、合作社、農戶以及農業專家等邀請進來,更主動地坐在一起研討交流,更積極地聯合開展各類田頭試驗,以更好更高效地實現產學研的協同創新。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社已經突破220萬家,在農村青壯勞動力不斷外流和日顯不足的情況下,為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合作社對農用無人機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愿意進一步加強與廣大農業無人機生產廠商和科研技術專家的聯系,為促進農用無人機在農民合作社領域的更廣泛應用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