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地處江西東大門,是贛閩浙三省的交通要沖,素有“兩江鎖鑰,八省通衢”之稱。玉山縣物產豐饒,區域優勢明顯,全縣農民合作社發展起步雖晚,但十分迅速。到2019年底,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650家,同年11月被確定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
第一步:以“空殼社”清理為切入點,著力推進合作社簡易退出機制常態化。清理和處置經營異常合作社,是為更好突出和重視合作社規范提升,重點培育規范合作社。自2019年底起,玉山縣農民合作社聯席會議決定由縣農業農村局、縣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對650家合作社進行精準甄別。通過現場查看合作社經營場所、生產基地、管理制度、財務會計賬目、有無農民成員實質參與等,結合實地問詢合作社成員、村“兩委”等,對合作社經營狀況作出準確判斷。對摸底排查發現問題的合作社,逐一建立問題臺賬,提出分類處置意見,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常態化退出機制。
一是對無農民成員實際參與、無實質性生產經營活動、無生產基地等“三無”合作社,引導其自愿注銷或簡易注銷,對連續2年未從事經營活動的,列入農業農村部門管理“黑名單”。
二是對有生產經營活動、運營管理不規范的合作社(有生產活動和生產基地、有成員、有財務但不規范),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律政策宣傳,指導其對照法律法規,完善管理制度,規范辦社。
三是對發展遇到困難的合作社,及時跟蹤幫扶,從政策咨詢、經營方式等方面做好指導服務。
四是對群眾舉報的其他違法違規線索,由縣級相關部門核查并作出處理決定。
截至2020年6月底,初步清理出220家經營異常農民合作社,并函告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第二步:以規范財務制度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合作社各項管理制度規范運行。通過項目資金使用,以及規范合作社和扶貧合作社評選,統籌規范合作社財務。使用和申報農業產業項目資金的合作社必須率先規范。
一是全面排查實施項目的國家級、省級示范社財務。2019年實施合作社項目,以財務規范作為撥款條件,規范了全縣示范性合作社36家。
二是規范已享受縣級獎勵的市級示范社,已申報市級的示范社以規范財務為先決條件。
三是規范縣級示范社和“三有”合作社財務,評選“規范性合作社”。
四是利用扶貧資金項目檢查,規范扶貧項目合作社財務,已規范20家扶貧合作社。
通過規范財務制度,倒逼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制定切實可行的章程,有成員分工、崗位職責、成員管理和財務管理等相關制度,確保各項工作按章運行。建立健全成員管理聯系制度、生產銷售管理制度、資產財務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議事規則制度、培訓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七項制度”,上墻并接受監督,確保生產經營管理規范。
第三步:以示范社申報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合作社質量提升與示范引領。建立健全了《農民合作社聯席會議制度》,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制定完善了《玉山縣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認定及監測管理辦法》,持續開展示范社評定。2020年前,玉山縣有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11家,縣級示范社34家。2020年,新增市級示范社申報34家,新增縣級示范合作社37家,并統一建立示范社名錄。以創建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為抓手,強化指導服務,注重示范帶動,推動合作社發展由一般推進向重點突破轉變,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促進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把玉山縣建設成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示范基地和培訓基地。
第四步:以輔導員隊伍建設為抓手,著力推進生產實用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升。完善玉山縣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縣鄉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政策支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鄉鎮選聘農民合作社輔導員32人,大力開展基層農民合作社輔導員培訓,2020年培訓300人次。
一是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把合作社理事長和輔導員納入培訓對象,使之掌握法律法規和合作社財務管理方面知識,并提升生產實用技能和綜合素質,幫助建立本地技術專家隊伍。
二是在生產環節,確定1名懂技術的成員負責,牽頭組建技術服務隊,制定生產技術服務標準,按照“六統一”標準(統一農業投入品采購和供應,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技術,統一培訓,統一貯藏加工),逐戶、逐地開展生產技術指導。
三是在銷售環節,指定專人負責收集市場信息、開拓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產銷對接,按照銷售量、銷售額進行提成。
四是加強農民合作社從事葛根、茶葉、紅糖、紅薯等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冷鏈物流)建設、市場營銷等能力。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糧食生產托管和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第五步:以信息進村入戶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產、加、銷、服務一體化。利用益農信息社發展,及時向成員收集和發布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信息和政策、科技、生產、經營等方面的信息,推動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向行政村延伸,幫助有條件的村建立益農信息社,在互聯網上進行產品推薦、營銷等活動。整合各類資金支持合作社開展信息化建設,建設網站、信息采集與發布、電子商務等基礎設施。目前,全縣有165家合作社建立了益農信息村級社,行政村覆蓋率達85%以上。
一是抓產品營銷渠道開拓。整合農業農村、商務、經合部門資源,積極組織合作社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展銷會等;支持合作社建立“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銷售網絡;建立“合作社+益農社”農民合作社信息管理平臺,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營銷模式,吸引電商企業在本地建設服務站,與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電商企業和郵政、順豐等快遞企業對接合作,開辟網上銷售專區。
二是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根據成員的共同需求和產品的市場開拓方向,重點圍繞解決成員產品難賣、賤賣問題,分區域分種類選定了5個產業鏈相關的聯合社,通過財政資金扶持、成員入股投資、信貸資金支持相結合的辦法籌集資金,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完善延伸產業鏈,引領合作社成員集體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成員收入。
三是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產業化營銷模式。促進合作社加入茶葉產業聯合體、蔬菜產業聯合體、糧食產業聯合體、油茶產業聯合體、果蔬產業聯合體等5大產業聯合體,借助產業聯合優勢,發展壯大。推動合作社積極與省內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合作,發展訂單農業,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成員生產銷售,提升市場地位和營銷能力,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延長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