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上高縣匯農種植業專業合作社入選“2020農民合作社500強排行榜”,排名第19位;同年11月,中國科協、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江西省科協、江西農業大學在合作社聯合成立江西省首個水稻“科技小院”;2020年5月,合作社獲得宜春市“十佳科技團隊”稱號。這些榮譽實至名歸,是對合作社多年來開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最好評價。
合作社積極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以及江西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通過打造試驗基地,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和人才。
從2013年起,合作社和江西農業大學開展“社校聯姻”。雙方各取所需、優勢互補,由合作社提供機械設備、人力資源和試驗田等平臺配套服務,滿足專家團隊的科研需求,開展水稻高產高質研究試驗。同時,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農業農村部公益性行業專項、江西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等重大項目為依托,探索出“政用產研”緊密合作與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通過雙方多年的努力,“雙季稻機械化生產”“早秈晚粳栽培技術模式”“雙季超級稻早蘗壯稈強源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優質稻豐產高效生產”等課題取得了大批成果。
通過“社校合作”,一方面,高校利用合作社平臺開展教學實踐,培養了一批農業技術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19名、本科生100余名,1人獲得第十八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共發表論文40余篇,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另一方面,合作社組織成員實地學習、培訓,由專家、教授在田間地頭授課,手把手地把科技成果傳授給農戶,讓農戶成為“土專家”“田博士”。截至2019年12月,累計為合作社免費培訓成員2680人次。有了人才的支撐,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有力地站了起來。
為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合作社主動當起了“媒婆”,組織成員與科技“聯姻”,實行供需對接。一是通過基地試驗示范帶動農戶科學種植,試驗成果不斷顯現。通過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專家對合作社試驗基地進行糧食測產,核心區畝產高出其他地區50—100公斤。在示范帶動下,試驗田由剛開始的100畝發展到了5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每年科學種植水稻5000多畝。二是選擇成員參與率較高的曾家村、胡家村試點推廣,從機耕、育秧、插秧、統防到機收等全過程,由農業技術人員實行科學田間管理,把科技種田的理念帶到田間地頭。測產時,組織合作社成員與科研專家一起參加,讓大家共同感受農業科技的力量。事實勝于雄辯,試驗田最高畝產達670多公斤,成員們紛紛表示接受農業科技服務。三是針對農戶的實際情況,為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水稻種植托管服務。合作社建立了包括農資服務部、農技服務部、育秧機插隊、統防統治隊、聯合收割隊等“二部三隊” 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隊伍,無論哪個生產環節,農戶均可以委托給合作社服務。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被農戶認可,服務面積逐年增加。有了需求的支撐,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堅定地邁開了步子。

合作社開展無人機植保作業
讓成員種植的水稻高產穩產是合作社服務的根本,但不是全部,“有了高產量,還要高收益”,這是合作社理事長劉功紹和管理團隊所想所干的。合作社與江西金農米業集團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訂單和質量標準,合作社組織農戶開展標準化種植,收獲的稻谷全部由公司包收,收購的價格比市場高8%—10%,還對成員實行收購獎勵——所產稻谷全部由公司收購的,每畝獎勵20—50元。因此,成員的稻谷根本不愁銷,種植積極性大增,種植規模一年比一年大,要求入社的成員也越來越多。有了市場的支撐,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就有了堅強的后盾。
合作社黨支部深入開展“雙引雙培雙聯”活動,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優先把實用人才推薦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把黨員實用人才培養成村組干部,對致富帶富能力強并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農村實用人才,優先選派外出參觀學習,優先提供科技服務。近年來,合作社共培養4名入黨積極分子、2名正式黨員,把3名實用人才培養成村干部,8名優秀人才分別當選為縣、鎮人大代表或黨代表。
合作社黨支部大力培育鄉土科技人才,常年聘請科技人員、農技專家、操作能手對成員和農戶進行培訓,經常開展科學技術教育、宣傳、培訓、咨詢和服務等活動,組織成員參加省、市、縣高素質農民技能培訓。合作社每年都會組織3次以上的農民技能培訓學習,培訓成員200人次以上,5年來共培養農村實用人才268名、機械操作手171人。泗溪曾家村的黨員大戶劉永光,通過培訓學會了農機操作維修技術,擔任合作社農機隊長,自己也流轉了35畝土地進行全程機械化種植,年增收4萬余元。有了組織的支撐,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走起來步緊行穩。
為更好地服務成員和農戶,合作社“軟硬兼施”。在“硬”的方面,先后購置了大小農機具411臺(套),其中大小耕整拖拉機298臺、進口聯合收割機7臺、高速插秧機8臺、手扶插秧機18臺、自走式噴桿噴霧機3臺、無人植保機2臺,硬實力不斷增強。在“軟”的方面,主要從3方面下工夫:
一是開展“1+1”幫帶服務。泗溪鎮洋港村村民聶象遠是一名種糧大戶,每年承包300多畝農田,以前由于農忙時節請不到勞動力,經常出現撂荒、病蟲害防治不到位、錯過最佳收割時間等問題,通過合作社“1+1”幫帶,合作社以成本價為其提供播種育秧、病蟲害防治、收割銷售一條龍服務,每年挽回損失近10萬元。
二是實行“1+X”定向扶貧活動。合作社發動每名實用人才幫扶1—2戶貧困戶,先后幫扶187戶貧困戶,解決幫扶資金60余萬元,已幫扶18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是開展培訓指導。在合作社的組織下,院校教授和“土專家”、大學生、“田秀才”一同到田間宣講、上講臺傳技。5年來,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38期,培訓農民8600多人次,播放科技影像120多場次,印發科技資料3萬余份。軟硬實力增強,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必能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