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那些網上執業早、專業能力強、服務好的醫生,逐漸成為患者網上問診喜歡點名的網紅醫生。熱門科室網紅醫生的問診收入甚至達到百萬元。
2020年的新冠疫情,猛然給互聯網醫療一劑強心針。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醫生、平安醫生、春雨醫生、阿里健康問診……一批成熟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寒冬里感受到了火熱的發展勢頭。
雖然幾家領頭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成長速度驚人,但相較于中國龐大的就醫總人數來說,在互聯網上就醫的人數依然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后疫情時代,“在家看病”的普及還有多遠?
暴增的網上問診
春節假期后,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男科主治醫師王鴻祥的科室正常開診,但整個二月幾乎沒有病人。王醫生從事的男科,絕大多數患者的問題并非急癥,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都不愿意到醫院就診了。但正是這段時間,網上的問診、咨詢卻沒有停過。
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史兆雯醫生去年開始在互聯網醫療平臺上注冊成為網上醫生,作為新人,一開始網上咨詢她的患者不多,疫情期間,找史醫生咨詢的網上患者突然就多了起來。
2月3日晚上,史醫生受邀在騰訊的直播平臺上做了一次疫情防控知識的直播課,主題是“春節后復工如何做好防護”,一個小時吸引了44萬網友觀看。看到數據,史醫生很驚喜,直接地感受到醫生的專業知識有如此高的價值。
2020年1月29日到2月28日,丁香醫生平臺上的問診量是疫情之前的2.5倍,三月后問診量開始下降,但一直到六月末問診量還保持在1.8倍的水平。
波士頓咨詢董事合伙人陳白平在7月30日的一場演講中表示,他認為疫情已經成為整個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發展的催化劑。波士頓咨詢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在患者端,疫情期間的數字化醫療用戶達到6.2億,這一數據已經接近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七成。
微醫集團副總裁張貴民清楚地記得,1月25日大年初一當天,微醫平臺流量達到1100萬人次的峰值,可見當時公眾對疫情的關注和就醫的需求。
網上執業吸引力逐漸變大
王鴻祥醫生參與和見證了中國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2008年,還是年輕小醫生的王醫生接觸到好大夫在線網站。在那個微信還沒有誕生的時代,醫生除了在醫院門診接觸病人,下班后幾乎不會與病人打交道。
這個PC端網站鼓勵醫生發表科普文章,接受患者的電話問診和網頁問診,網站上可以掛上醫生的門診時間,對患者不收費,也不給醫生提供報酬。“當時我是個小醫生,病人不多,覺得在網上做一些自己的推廣挺不錯。”王醫生從此觸網。2010年后,網上問診逐漸形成規模,第三方平臺開始向患者收費,醫生們也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上的工作獲得一定報酬。
互聯網問診給王醫生帶來了聲譽,一些病人在問診后再到醫院掛號找王醫生看病,病人多了,專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線上和線下良性的互相助推,讓王醫生的事業步步向上。
有了影響力,有了明碼標價的問診收費,王醫生也有了壓力。第三方平臺對醫生的要求隨著患者問診量的增加而提高。患者有了評價醫生的權利,給醫生的好評或者差評,成為其他患者選擇醫生的重要依據。醫生不僅要專業能力過硬,還要善于溝通,讓患者有很好的就醫體驗。
那些網上執業早、專業能力強、服務好的醫生,逐漸成為患者網上問診喜歡點名的網紅醫生,因為問診量高,網紅醫生的收入也變得可觀。根據某在線醫療平臺年度報告,熱門科室網紅醫生的問診收入甚至達到百萬元。
互聯網打破了醫院圍墻,戳破了阻擋在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障礙。互聯網平臺上的評價,相對真實地反映了醫生的治療水平和服務態度。
一部分患者網上問診后需要到醫院就醫,那么網上問診量大的醫生,導向線下醫療服務的機會也會更多,這也是網紅醫生收入增加的另一個渠道。
越來越多的患者通過媒介尋找好醫生,互聯網醫療平臺是重要的媒介之一。史兆雯醫生非常明顯地看到,如果她到電臺、電視臺、報刊或者網上直播平臺做一次科普宣講后,她的門診量會增加很多,有時候甚至井噴式地增長。
互聯網醫療需要更友好
新上海人小周是90后,她從五六年前就開始通過互聯網就醫。一開始是網上掛號,后來是網上問診,作為使用互聯網醫療較早的用戶,小周對目前互聯網醫療的評價卻不是很高。
小周去年陪婆婆看病,老人先到一家三甲醫院初診做了相關檢查,因為線下門診號太難掛到,小周轉而到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給婆婆掛了一個專家電話會診的號,花費400元。小周給醫生上傳了所有檢查報告,醫生給小周回復電話。“電話大概就打了一分多鐘,醫生說靠這些資料不能診斷,還是要到醫院去,我只好再去掛醫院的門診號。”小周覺得,這一次互聯網就醫很不劃算,400元換了醫生一句“到醫院來看”。
小周的經驗是,如果自己有疾病癥狀拿不準掛哪個科室或者拿不準是不是需要就醫時,花20元網上問診是比較好的方式,如果復雜的疾病,互聯網醫療解決不了問題,最終還是要到醫院才能完成就醫。
正如小周的感受,“輕問診”是目前互聯網醫療最主要的服務內容。為什么還有大量的問診不能在線上完成?事實上醫生也有自己的顧慮。丁香園的調查結論認為,醫生們擔心遠程診斷不精確、患者資料不齊全等會影響疾病診斷的正確率和精準性。也就是說,網上問診、提交資料,與面對面的交流、檢查相比,醫生們認為還是存在差距。未來互聯網醫療需要在這方面作出更多改進,才能讓醫生們放心地在互聯網上完成更多醫療服務。
能否推動“家門口看大病”
線上醫療只適用于醫療的部分過程,像手術這樣的環節,醫生必須到患者面前。過去我們常說的“看病難”,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病情復雜、手術較難的患者身上。最好的醫生都在大城市,“家門口看大病”如何實現?
近年來,國家政策從強基層的角度,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投入了大量資源。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幾乎都有針對落后地區的醫療幫扶任務,對醫療相對落后地區輸送技術和人才也成為公立醫院體現社會責任的重要形式。
在政府、公立醫院的投入和努力之外,市場化的互聯網創新,也正在助推“家門口看大病”的實現。
盡管還存在各種技術障礙和政策障礙,但從趨勢而言,互聯網醫療將越來越多地被患者嘗試和接受。“在家看病”,正在成為人們的就醫習慣。? ? ? ? ? ?摘編自《新民周刊》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