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音


杜甫被貶到華州后,棄官而去,走上了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與李白一生再未相見。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他們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巨變,而且曾經相遇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佳話。
李白與杜甫是如何相識的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但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識,有著一段為后人稱道的深厚友誼。
公元744年春末,時任五品官員的李白因觸怒權貴高力士和楊貴妃被排擠出京。離開長安時,李白頭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遠離朝堂的打算,也希望借此擺脫朝中敵人的威脅。
在尋師問道的途中,李白經過洛陽,而此時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陽老家。令人意外的是,兩人雖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情和閱歷,卻一見如故,彼此欣賞。這次相遇成為了后世流傳的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暢談詩歌理想和人生抱負,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四處漫游,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激情。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李白和杜甫又相約見面兩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開封。在那里,他們還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詩人高適;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結伴在齊魯大地觀光游覽,一路前往濟南。
對于杜甫而言,這段經歷是極為珍貴的。在后來的詩作中,杜甫屢屢表達他對李白的感懷,僅專門為李白所作的詩,如《贈李白》 《春日憶李白》 《冬日有懷李白》 《夢李白》等,就有10余首。第三次見面分別后,李白和杜甫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
普安郡詔和李白“從璘”事件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這場大亂使李白和杜甫兩個人的命運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個重大變化的起因跟“普安郡詔”有關。
公元756年,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出逃,一直逃到成都,而太子李亨則留守甘肅靈武,之后登基成為唐肅宗,唐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得知消息后,唐玄宗派了兩個宰相到靈武去傳國璽和玉冊,這兩個宰相當中有一個就是房琯。
房琯跟杜甫關系很好,他在普安郡的時候曾向唐玄宗建議下一份詔書,詔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唐玄宗的幾個皇子分別去擔任各地的節(jié)度使。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向唐肅宗進讒言,說房琯曾為唐玄宗制定普安郡詔書,目的是讓各個皇子來掌握各地的大權,分守重鎮(zhèn),反而讓您呆在這么偏僻的地方,可見他對您并不忠心。于是,唐肅宗從此開始厭惡房琯。
在普安郡詔書中,皇子都分兵鎮(zhèn)守各地,當時永王李璘被任命為四道節(jié)度使(山南、江西、嶺南、黔中),皇帝讓他帶兵順著長江東下。李白當時名氣很大,李璘聽說他在廬山,便三次寫信邀請他出山。李白當時也正為自己報國無門而焦急,所以他收到李璘的書信后,出于挽救天下危亡的一片熱情,參加了他的軍隊。
李璘當時駐鎮(zhèn)江陵,手里的兵權很大,而且江淮地區(qū)的租稅、賦稅也全都堆積在江陵。周圍人紛紛建議他去占據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明顯就是和唐肅宗分庭抗禮。唐肅宗聽到這個消息,下令讓李璘回成都,但李璘抗命。
唐肅宗找高適來商量,高適分析了江南的重要性,并斷定李璘肯定會失敗。唐肅宗便派高適擔任淮南節(jié)度使,統領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等12個郡,和另外兩個節(jié)度使一起去討伐李璘。
公元757年,李璘兵敗,李白被關在潯陽的監(jiān)獄里。第二年,李白從潯陽出發(fā),被流放到夜郎,幸好途中遇到大赦。后來他又去了金陵、宣城以及溧陽,在現在的安徽和縣一帶來往。最后,病死在安徽當涂他的族叔李陽冰家。
房琯罷相和杜甫被貶
杜甫也同樣受到了普安郡詔的影響。公元757年4月,杜甫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唐肅宗。此時唐肅宗已經從靈武搬到鳳翔縣,之后杜甫被任命為左拾遺。
同年5月,房琯的門客董庭蘭被御史奏了一本,稱其貪贓枉法,房琯受牽連被罷免相位,改任太子少師。杜甫向皇帝上書稱“罪細不宜免大臣”。唐肅宗特別生氣,下詔讓他到三司(當時的刑部)受審。幸好在宰相張鎬幫助下,逃過一劫。
公元757年10月,洛陽、長安都收復了,朝廷搬回長安,杜甫也搬到了長安。同年12月,唐玄宗回來了,成為了太上皇。
公元758年6月,唐肅宗第二次罷免房琯和他周圍的一批人。首要的理由是房琯經常稱病不上朝,其次說房琯和劉秩、嚴武交結朋黨。于是,唐肅宗就把房琯貶為邠州刺史,把劉秩貶為閬州刺史,嚴武貶為巴州刺史。杜甫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次被貶對杜甫是一次極大沖擊,促使他的君臣觀念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在杜甫早年的詩歌中,他希望自己能夠讓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明君,讓天下的風俗變得淳樸,這是他的政治理想。但到了后期,杜甫的詩歌越來越多地批評皇帝的昏庸無能。這是因為殘酷的政治斗爭,在杜甫的心中已經徹底抹掉了唐肅宗這位中興之主頭上的光環(huán)。特別是到了晚年,他寫了很多的詩,不斷回憶他這一次政治經歷,可見這次事件對他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杜甫被貶到華州后,心情非常壓抑憤慨。公元759年,杜甫來往于華州和洛陽之間,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本來唐軍已經差點要收復河北了,然而出了一些差錯,唐軍在河南相州大敗。于是軍隊四散,唐軍只好沿路抓壯丁,杜甫因此寫下了他最有名的“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經過反思,杜甫最后終于在這一年棄官而去,從此就走上了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與李白一生再未相見。
摘編自北京大學出版社《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篇》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