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浪費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各地各部門隨之掀起節約“新食尚”。
也有人會問,我國糧食連年豐收,既然糧食那么多,長期放著又容易變質,何必還要大力提倡節約呢?看完這幾點,你就全明白了。
原因一:餐飲浪費率高達11.7%。我國每年餐飲浪費食物800億斤至1000億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實地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而大型聚會浪費率更高,達到驚人的38%;學生盒飯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據測算,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噸至1800萬噸之間。
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這般折騰。
原因二:糧食產后損失高達數百億斤。糧食從田間到餐桌,會有一個漫長的產業鏈,生產、流通、儲存、加工,各個環節都會造成損失浪費。
逢雨天谷物發芽霉變時常發生,農戶儲糧方法落后,每年糧食損失率高達8%;儲運環節,由于物流設施和方式比較落后,拋撒遺留損失糧食150億斤;加工環節,由于過度追求精、細、白導致企業過度加工,每年損失糧食150億斤以上。
如按照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計算,如果產后損失降低1%,就可節約糧食663.84萬噸。
原因三:糧食消費長期處于緊平衡。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后,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于產量的提高。
所以,對糧食安全這件事,始終要抱有危機意識。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浪費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咱們國家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這個成績著實不容易。
原因四: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今年以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應變數叢生,我國糧食進口形勢并不樂觀。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糧食生產、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受到嚴重沖擊;蝗災肆虐多國,非洲成為重災區,全國糧食產量受到影響;多國出臺政策,禁止糧食出口;聯合國研究報告預警,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有人可能會問,我國糧食夠吃,為啥還進口呢?
這是因為,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所以需要通過進口來調劑余缺。我國雖然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比較高,但大豆等作物還需要一定的進口。
其實,咱們中華民族歷來都有節約糧食的傳統美德。早在唐朝,就有詩人寫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節約是傳統美德更是新風尚。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摘編自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