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城

中國把人類歷史上最原始、最傳統的貿易方式重新拉回經濟的中心舞臺,為的是讓中國的產能過剩開拓出更大的出口。
大家都知道,中美脫鉤之勢愈演愈烈,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中國的出口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
不僅如此,如今的歐美正在拋棄WTO另起爐灶,簽訂了很多雙邊、多邊自貿協議——比如這兩年的CPTPP、歐日自貿區。隨著這些自貿協定的深入實施,其他國家的產品可能會對中國的出口產生替代效應。
中國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才能保住原來的基本盤。想要進一步開拓對發達地區的出口市場,更是難上加難。像近日,加拿大就表示放棄與中國的自貿談判,導致過去雙方多年的努力通通白費便是明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急需擴大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尤其是那些中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
發展中國家雖然數量龐大,但絕大多數地方從中國進口的規模并不大。因為除了消費力不如發達國家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地方極度缺乏“外匯”。畢竟,不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叫中國啊。
非洲、拉美、東歐、中亞生產的很多產品,根本就不具備比較優勢,打不進歐美市場。有的只能跟朝鮮一樣,靠輸出勞工、變賣古代文物來換取外匯。有的運氣好點,家里有礦產資源,出口初級產品也能賺些美元、英鎊、歐元,但整體而言,還是不夠用。
人家那些寶貴的外匯,第一時間會拿來進口糧食,維持國內最基本的社會秩序,接下來還要省吃儉用,勻點出來到歐美國家進口一流的技術和設備進行工業升級。最后花在中國身上的錢,并不多。
為此,中國選定湖南、浙江為突破口擴大“以貨易貨”,探索用這種方式來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來擴大中國的出口市場。
以浙江為例,寧波片區有世所罕見的深水良港,有現成的航運體系,長三角很多大宗商品要經由寧波進出口。義烏片區有特別發達的小商品經濟。
中央提出在浙江自貿區支持建設易貨貿易服務平臺。探索小商品貿易與大宗商品貿易聯動的新型易貨貿易模式。
比如說拉美某個國家想要進口義烏的衣鞋箱包,但是兜里沒有美元。一家浙江貿易公司就跟它簽訂易貨貿易的合同,把義烏的產品送出去,然后從拉美國家拉來煤炭、礦產等初級產品到寧波,賣給本地的重化工企業。
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寧波的企業節省了外匯支出,為中國應對人民幣貶值留下更多對沖的武器。第二,義烏的小商品也開拓出了更大的出口市場。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對非洲咖啡、可可、腰果等進口需求較大,彼此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因此,中央選定湖南自貿區建設非洲在華產品集散和交易中心,探索開展中非易貨貿易同樣大有可為。
對于中國來說,過去投資拉動的模式已經走不動了,內需則還需要時間培育。出口仍然是我們拉動經濟的重要支柱。
中國把人類歷史上最原始、最傳統的貿易方式重新拉回經濟的中心舞臺,其實也是為了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為中國的產能過剩開拓出更大的出口。
有數據顯示,易貨交易在2015年占到全球貿易總額的30%。未來以浙江、湖南為代表,中國可能會有更深入的布局和謀劃。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