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



《生死守護》
張平 著
作家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定價:68.00元
現(xiàn)實題材中的人民性寫作,必須是接地氣的,必須是人民樂于接受和認可的。因此,現(xiàn)實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魂和生命線首先是真實,最終也只能是真實。
張平一直堅持現(xiàn)實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大多直面當代政治生活,真實反映反腐斗爭。正因如此,張平的作品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與關注,能夠極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這種真實帶來的沖擊力,讓矛盾沖突無處回避與躲藏,所以,張平的故事總是靜水深流之下蘊含著驚心動魄與悲壯激蕩。
《生死守護》是一部現(xiàn)實題材小說。
和他之前的作品一樣,《生死守護》以“赴湯蹈火百折不撓,誓死守護人民利益”為主題,涉及城市社會方方面面的生活。它不但秉承了他一以貫之的反腐倡廉主題和對民生的強烈關注,而且用文學的放大鏡,犀利解剖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中,土地是如何被利益集團侵蝕、掠奪和瓜分的,深度思索執(zhí)政者到底該如何保護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
在“反腐”之外,《生死守護》描述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民生問題。
面對著悲壯而生動的現(xiàn)實,寫作者距離這樣的生活也好像越來越遠。衛(wèi)生、教育、科技、環(huán)保、金融,以及當今社會關乎民生的所有領域,這些對我們所有人都具有直接影響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的當代文學似乎都無法涉及,無從涉及,無力涉及。
小說中,龍興市的領導們都把民生放在了首位,也正是如此,龍飛大道的拆遷工作才不好做。辛一飛上任伊始,也是從走訪棚戶區(qū)開始的。辛一飛在這個城市最千瘡百孔的地方,面對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體,他真摯動情的講話,是整部作品最慷慨激昂的地方。“人民至上”“人民優(yōu)先”并不是空口白談,辛一飛坐在路邊吃的盒飯、腳上看不出顏色沾滿泥水的皮鞋,才是人民守護者最真實的闡釋。
張平始終覺得對當代現(xiàn)實文學創(chuàng)作最大的威脅和困境既來自瞬息萬變的生活本身,也來自我們自己。一方面是波瀾壯闊、濃郁酷烈、驚天地、泣鬼神、令人驚詫不已、應接不暇的當代生活;一方面則是生活體驗越來越匱乏,題材越來越狹窄的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面對著一座座文學的富礦,文學卻無力去挖掘和描寫,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讓我們扼腕長嘆,感慨萬分。
其中的原因,值得每一位寫作者反省和思考。
摘編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34期
《恐懼與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如何改變了我們》
[英]基思·羅威 著? ?朱邦芊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7月第一版
定價:99.00元(豆瓣評分:9.7)
二戰(zhàn)對全人類的影響綿延至今。
這部出自美國歷史學者基思·羅威的《恐懼與自由》是一部流暢而凝重的反思之書,厚重、深入又相對客觀。全書從對一位親歷二戰(zhàn)的藝術家采訪開始,讓她表達這場戰(zhàn)爭帶來的終生難愈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也奠定了本書史實、分析、采訪相結合的文本基調。
來自世界各地的戰(zhàn)爭幸存者的講述,有如一幅幅散碎卻生動寫實的老照片,非常具體地展示了二戰(zhàn)給親歷者造成的影響,而“恐懼”“自由”可謂隨之而來的兩大關鍵詞,具有強烈的反思、警醒意味。
《什么是日常統(tǒng)治史》
侯旭東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20年7月第一版
定價:56.00 元(豆瓣評分:8.7)
《春秋公羊傳》曰,“常事不書”,那么,我們如何去了解古人的日常?
因為擁有“后見之明”的便利,我們難免利用這種便利去觀察過去,以至陷于非歷史主義的“輝格解釋”而不自知。當近代史被理解、抽象、書寫為“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等構成的事件序列,歷史就成了幾條躺在案上待人解剖的死魚,而不可能是活蹦亂跳的活魚。
面對此類困惑,頗具開拓精神的本書作者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系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tǒng)治,以激活我們的歷史想象力,精微之處,令人擊節(jié)。
《證言》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于是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0年7月第一版
定價:69.00元(豆瓣評分:8.7)
時隔19年,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以長篇小說《證言》獲得2019年布克獎(2000年她以《盲刺客》獲此獎)。這是她1985年的作品《使女的故事》的續(xù)作。
同名改編美劇熱播使得《使女的故事》連同《證言》被全球讀者關注。《證言》,無論是故事、人物的設計還是文本中流露的對人類文明、社會走向、女性地位等話題的思考,都不遜甚至超越《使女的故事》。這在續(xù)作中并不多見。
所謂“證言”,是指以女性視角三線敘事講述基列國(作者在《使女的故事》中虛構)運作的內幕。這些虛擬的部分以寫實般的筆法對現(xiàn)實世界有所映射,其犀利、深刻程度預示此為已入寫作后期的作者的又一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