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在進行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時,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同時,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及財務內部問題制訂有關制度,比如:制訂有效且合理的規章制度,避免存在舞弊行為;建立并完善企業財務內控監督制度,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避免數據被竄改或丟失,以此促進我國電力事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建立健全;財政部門;內部控制制度
一、 組織規劃控制
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所謂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擔任,既可能弄虛作假,又能夠自己掩蓋其舞弊行為的職務。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授權、簽發、核準、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于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而組織規劃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工作中的會計和出納就屬不相容職務,需要分離。應當加以分離的職務通常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授權進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要分離;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與審核該項業務的職務要分離;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與記錄該項業務的職務要分離;保管某項財產的職務與記錄該項財產的職務要分離等等。不相容職務分離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即兩個人無意識同犯一個錯誤的可能性很小,而一個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兩個人。如果突破這個假設,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組織機構的相互控制。一個單位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分設不同的部門和機構,其組織機構的設置和職責分工應體現相互控制的要求。具體要求是:各組織機構的職責權限必須得到授權,并保證在授權范圍內的職權不受外界干預;每類經濟業務在運行中必須經過不同的部門并保證其進行相互檢查;在對每項經濟業務的檢查中,檢查者不應從屬于被檢查者,以保證被檢查出的問題得以迅速解決。
二、 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控制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權限控制。單位內部某個部門或某個職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準才能進行,否則就無權審批。授權批準控制可以保證單位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授權批準有一般授權和特定授權兩種形式:一般授權是對辦理一般經濟業務時權力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通常在單位的內部控制中予以明確;特別授權是對特別經濟業務處理的權力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如當某項經濟業務的數額超過某部門的批準權限時,只有經過特定授權批準才能處理。授權批準控制的基本要求:明確一般授權與特定授權的權限和責任;明確每類經濟業務的授權批準程序;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以保證經授權后所處理的經濟業務的工作質量。
三、 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對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編制詳細的預算和計劃,并通過授權,由有關部門對預算或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項。第一,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并明確責任。第二,預算在執行中,應當允許經過授權批準對預算進行調整,以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應當及時或定期反饋預算的執行情況。這里需強調一下投資控制,目前一些國有企業利用國有資本投資設立企業,但卻不進行成本考核、經營考核,可以想象這種企業經營目標何在。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立足于發展戰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防止一些人利用國有資產搞投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損害國有企業的發展前途。
四、 實物資產控制
嚴格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資產有關的文件的接觸,如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存貨等;除出納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外,其他人員則限制接觸,以保證資產的安全。定期進行實物資產清查,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如賬實不符,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除上述外,實物資產控制從廣義上說,還包括對實物資產的采購、保管、發貨及銷售全過程進行控制。
五、 成本控制
建立責任成本制度,實施按職按責的有效管理。對成本或費用負責的責任的部門稱“成本中心”,其特點是對生產或經營過程投入的成本或費用負責,以降低成本。
六、 風險控制
風險一般是指某一行動的結果具有變動性,與風險相聯的另一個概念是不確定性。人們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種行動可能形成的結果,但不知道其出現的概率,或兩者都不知道,只能做粗略的估計。
七、 審計控制
審計控制主要是指內部審計,內部審計是對會計的控制和監督。對會計資料進行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內部審計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對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的獨立評價,以確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貫徹,建立標準是否遵循資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單位的目標是否達到。內部審計的內容十分廣泛,一般包括內部財務審計和內部經營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對會計資料的監督、審查,不僅是內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重要措施。
新《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應當在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中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以使內部審計機構或內部審計人員對會計資料的審計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參考文獻:
[1]支慧.如何構建財政監督導向下財政管理內部控制體系[J].納稅,2019,13(20):153.
[2]袁偉.加強財政內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思考[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9(6):54-57.
作者簡介:
時圣翠,莒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