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萌
摘 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明確講什么和怎么講。文化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故事的重要養分。在融媒體時代,講述者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涵養文化底蘊,通過多元敘事策略,講好文化經典故事,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關鍵詞:融媒體;中國故事;文化經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02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正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任重而道遠。[2]
伴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文化經典的傳播途徑與方式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媒介的融合打破了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令電視、廣播、報紙、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傳播途徑朝著多功能一體化方向發展。這種融合,正以全方位覆蓋、全天侯延伸、多領域拓展等方式或顯或隱地傳播著文化經典。
一、講好文化經典故事,關鍵在講什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歷史、文學還是藝術等經典更是其精神的載體,早已融入炎黃子孫血脈之中。講好文化經典故事就是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講故事,關鍵在講什么。
從屈原、李白、杜甫到蘇軾、鄭板橋,從《竹書紀年》《春秋》到二十四史,從《詩經》《楚辭》到四大名著,從諸子百家到醫學、農學,從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到岳飛刺字,這些都屬于文化經典的范疇。中華詩詞凝練的意象、優美的意境,對時代、民族、家國的關注,諸子百家論辯爭鳴,對自然、社會、人的關注,以及戲曲、小說,乃至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是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其中凝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蘊含著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和美思想等,是中華民族深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深入發掘與傳播其背后的故事,是每一位講述者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1]
與此同時,對于講述文化經典故事而言,講述者不僅是對文化傳統的再現,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再創造,是“一種用精神感受和觀照世界的方式,是主客融合的創造性過程,一種思的體現”[1]。這種“思”是傳統文化的“舊”與新文化體系的“新”的交融,也給講述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述者要在“舊”與“新”的融合中提煉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2]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從文化經典中汲取智慧與養分,夯實文化軟實力。同時,文化經典,穿越古今、貫通中西,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智慧的橋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外延,熟知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風俗習慣,文化經典是重要渠道。
二、講好文化經典故事,重點在怎么講
講好文化經典故事,不僅要明確講什么,同時還要解決好怎樣講的問題,怎么講故事,是故事得以更好傳播的重要因素。融媒體視域下,怎樣講好文化經典故事,需要講述者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豐富敘事策略,拓寬傳播路徑。
(一)加強講述者自身建設,助力文化經典科學傳播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中,傳播主體都是傳播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直接影響著文化經典的傳播效果,關乎文化經典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融媒體環境下的講述者,可能是編輯、記者,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影視藝術作品的導演,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經典的建構者,但同時亦有可能是文化經典的解構者。信息化時代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但與此同時,文化經典的傳播同樣面臨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功利化等問題。可以說,融媒體時代講述主體的開放性,為如何講述好中國故事提出了挑戰,講述者需要加強自身建設,牢固樹立講述者的責任意識,厚植文化底蘊,涵養深厚的文化素養。演繹文化經典,從根本上要尊重與遵循經典發生與發展的本質,從文化經典的內涵出發,深刻了解文化內涵與脈絡,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講述主體,還需要了解受眾的期待視野,才能更好地講好文化經典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欣賞程度,對經典的期待程度都發生了變化,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較為單一的傳播方式,受眾更期待從內容中獲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講述主體要充分了解觀眾對文化經典的多元解讀空間與視角,提升作品質量。
任何經典的流傳,都經過歷史的考驗與淘洗。而傳承經典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會隨著文化的傳承而備受關注,影響深遠。對內容的精磨細鑿,才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捷徑”。
(二)挖掘多元敘事策略,拓寬傳播路徑
與傳統傳播方式不同的是,融媒體背景下,文化傳播時間、空間乃至方式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如何借助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拓寬文化經典傳播路徑,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條件。
以故宮文化故事的講述為例,故宮博物院借力融媒體,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打造了“網紅”故宮,揭開了古老紫禁城的神秘面紗,使故宮文化走出紅墻,走進百姓的街頭巷尾。故宮借媒介融合之力,讓體驗者足不出戶就能飽覽故宮之美。圍繞故宮文化生發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及文化創新真人秀節目《上新了·故宮》,每日故宮、故宮陶瓷館、清代皇帝服飾等諸多故宮文化APP,都在以各種形式講述著故宮故事。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很重要,如何敘事也是講好故事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故宮文化的多元敘事策略,通過多樣敘事結構、多維度的敘事視角,令故宮文化搖曳多姿,使融合媒體的的“熱”與故宮的“高冷”碰撞出了火花,為融媒時代下講好文化經典故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意義。
古詩詞的講述更是如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讓大眾更好地感受詩詞之美、理解詩詞意境、感悟詩詞內涵,是傳播的關鍵。《中國詩詞大會》以競賽評點等形式,融合音樂、動畫等方式,讓小到四五歲、長到七八十歲的觀眾都參與其中,從深度與廣度上打造了文化傳播的品牌精品。除詩詞傳播類節目外,《國家寶藏》通過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帶領大家走進文物的世界,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百家講壇》、紀錄片《中國歷史》等作品,可以說,都是解讀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這些文藝節目的熱播、熱議,也正反應出觀眾對文藝精品的熱切期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經典一直記錄著延續著并持續創造著華夏文明。融媒體時代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講述者要對文化經典有深厚的認知,并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多元敘事策略,借助融媒體之力,為講好中國故事搭建多元創新平臺,拓寬傳播渠道,牢固樹立主體責任意識,在融媒體科學、健康的文化環境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黎風.圖像文化時代的影像化詩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